揭开马明哲和平安公司的丑陋画皮
文章目录
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伸手狂吼:喂,快掏钱来!
证监会副 范福春拍案怒责:呸,谁叫你炒股来着?!
一南一北,一官一商,一个市场监管者和股民服务者,一个市场被监管者和被股民监督者,在西元2008年的中国上演了一出世界资本市场上空前的荒唐闹剧!
一直以来,平安保险被公信力极其微弱的中国媒体塑造成成功企业的形象,而自称”二十年来一直为平安竭诚服务”的马明哲被塑造成一个高瞻远瞩的伟大企业家,可惜,随着平安融资风暴的掀起,这一层层画皮被难以禁锢控制的互联网血淋淋地撕开:
平安从哪里来?
平安的崛起是源于优秀的管理团队超人的智慧和高强的辛劳吗?非也!看看平保的历史就知道了!
平安是中国第二家被批准设立的保险公司,在其设立的1988年,有国家匪夷所思的投资管制,即使在自己家楼下开一个小卖部,也要准备好重礼联络好关系,然后工商税务等大大小小的衙门去签字盖章,稍有差池,就未必能成,更不用说金融企业了,我想当时即使中国有个别勇于拼搏敢于投资的企业家,他们可能会想到月球上面开一个高尔夫球场,但是绝对不敢想像在中国能被批准开一家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马明哲和他的平安保险粉墨登场了。当时的竞争对手中国人保依然是一个衙门式的企业,和当时的银行职员一样,人寿的职员连自己是企业职员还是事业单位官员都分不清楚,赚钱并非光荣的使命和必须的职责,而诞生于当时改革开放前线深圳的平安却拥有当时被视为犯法的手段(比如高额回扣)和经过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洗礼的员工,于是,在广袤的中国领土上,一个被捆住了手脚、蒙住了眼睛、昏睡着的老人和另外一个手脚灵活、目光清晰、头脑清醒的年青人展开了竞争,虽然未能将老人消灭,却占夺了老人家的田地,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所以平安是畸形的中国行政垄断制度的奶水养大的。时至今日,平安依然玄妙地享受着行政垄断拉偏架式的照料:比如成立于1949年、市场规模和资产规模都大于平安的老国企中国人寿没有获得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的许可,而平安证券啊,平安银行啊,却紧锣密鼓地在各地挂牌开张了!
平安是一个优质的企业吗?非也!看看平安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了!
马明哲不止一次地宣称:平安总资产6000多亿元,其实是一种利用中国大多数百姓没有财务专业知识而进行的有意的误导:根据平安去年9月30日的财报,平安总资产6237亿,而负债高达5187亿,净资产1000亿出头,在这1000亿中,不要忘记,发行H股拿回来132亿,发行A股又拿来400亿,而在去年那个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中炒股票等投资收益又有461亿元,加一加是多少?再加上卖给其他莫名其妙的股东的拿回来的股本大概有几十亿元,也就是说,此前属于平安积累起来的真正的净资产居然是0!作为一个垄断形式存在20年、号称三大主业九大公司的全国性的金融企业,近二十年积累居然没有积累一点净资产,这能算是优质公司吗?!
平安融资是恶性骗钱
首先,仅仅有1000亿净资产的平安,跟全世界任何一家银行独立贷款1600亿,有一家银行会贷给他吗?答案是不可能的。银行有稳定的收益不挣,中国老百姓却愿意进行没有承诺保证的冒险吗?!
其次,如果平安投资的项目收益丰厚,要么向大股东定向增发,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要么发债不发股,因为发股会摊薄股东的权益,而发债只要支付4%左右的利息,如果平安筹集的资金收益能超过4%,发股票是划不来的,也就是说,平安投资的项目连4%以上的收益心中都没有把握,却大咧咧地手一伸:“拿1600亿来”,这不是拿老百姓血汗去赌博又是什么?
再次,不要说西方证券市场上的公司经营者对大众投资者谦卑讨好,就是在中国找人借钱也要笑脸相迎吧?可是马明哲找人投资(拿去就不还了)却是连个笑脸都没有:当市场闻之变色飞流直下的初期,全国亿万百姓每天在媒体的字里行间用放大镜苦苦寻找,希望平安因为良心和愧疚而出来圆个场,说句软和话,比如象浦发一样说些规模啊、时机啊、可能啊的场面话,让大家喘口气,可是平安根本就不拿一亿股民的捶胸顿足当回事,先摆出一副“你们全死关我屁事”的姿态,置之不理,过两天了记者小心翼翼地问平安“市场上骂声一片了,你们……”,平安发言人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变化!”最后开股东大会表决了,马明哲总该拿出点像样的东西来告诉股民“我为什么要增发”了吧?1600亿啊,建设三峡、京沪高铁或者任何一个百亿以上规模的投资,什么可行性报告啊,什么认证啊,什么图纸啊,至少要有装几大卡车的资料吧,而马明哲的1600亿却什么也没有,理由就一个:“增发要比不增发好!”,穷尽世界投资史,有谁见过一个公司用这个理由向投资者筹资的?!更何况是1600亿啊!你去跟人家借钱,理由说“你借我要比不借好”,你去向姑娘求爱,理由说“你嫁我要比不嫁好”,除了被人家轰出来或者打跑,还有其他可能吗?
平安融资成功后的景象
马明哲的1600亿到手之后的后果如何?
假如投资国内,那么必然挤压其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沉重打击疲弱的不堪的证券市场,想想吧,一个创业板支持的是几百上千家小企业,涉及到的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就业,从中可能诞生出微软、松下那样伟大的企业,而只需要1000亿就够了,一家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无足轻重的企业就占用新建一个半创业板的资金,合算吗?2007年国家一共安排了154亿助学资金,平安的一次融资用掉国家十年助学的钱,十年可以帮助4000万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学生;2007年国家财政投入科学基金42.98亿元,一个平安再融资就用掉了40年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投入;2007年中央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是115亿元,一个平安再融资相当于国家对农业十几年的投入;一个平安融资几乎可以将宝钢、鞍钢、武钢、邯钢再建一次,而正是这些企业支撑了中国的钢铁世界第一的地位,支持着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前进步伐。中国的工业水平落后,农业水平落后,科学技术落后,教育水平落后,1600亿不投资这些和民族复兴息息相关的领域,投资一个本质就是资本投机的保险公司,合理吗?
假如马明哲投资国外,必然是肉包子打狗,血本无归!
我们不说这些年兴冲冲跑出去丢盔卸甲走回来的QDII,也不说几个月就亏掉16亿美元的国投公司,还不说平安投资富通立马亏掉50亿人民币的真金白银,就说这些年国内有那个公司投资海外资本市场大获全胜的吧,有吗?没有!那么我们就要找找自身原因了。马明哲先生再怎么睿智英明总不能连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都没有读过就堂皇地带上一顶博士帽了吧?马克思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输出世界,瓜分市场。而要到达这个程度首先是产业资本高度发达。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巴菲特和索罗斯只出现在美国了吧?人家是靠投资通用投资IBM投资可口可乐发的大财啊,中国有半个企业能和通用、IBM、可口可乐媲美的吗?除此之外,人家还有全世界投资者马首是瞻的道琼斯、纳斯达克,人家还有印刷美元的印刷机,有游弋全球的航空母舰,人家把东南亚几十年的发展成果洗劫一空,那些国家的总统最多也就发发牢骚,换个国家的国民你试试?小则经贸外交中断,大或许兵戎相见了!这就是连日本这样的丰田佳能遍布全球的世界二富也没有巴菲特和索罗斯的原因了!所谓资本输出,去抄老外的底,那是富裕得钱跟纸一样而且腰挂盒子枪的大哥玩咱们穷人的游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连包几个水饺、缝几个玩具卖卖,人家想退货就退货的农民工国度的人,有两个钱还是盖栋房子、娶个媳妇才是正道啊!
就算马明哲犟脾气上来,提个密码箱装个200亿美元跑出去吧,买什么呢?索罗斯19岁考进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学,24岁就到纽约证券交易所操盘买卖股票了;巴菲特11岁就买了第一张股票,17岁进大学学会计、学工商、学金融,27岁那一年炒股就赚了2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00万美元,而马明哲28岁时候依然是一个职业司机,当然,在学习方面后来居上的马先生是索巴二先生望尘莫及的,表现在他在40岁左右的时候悬梁刺股,用外人莫知的时间,完成了一个从初中毕业生到中南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博士,正常人需要至少12年席不暇暖才能完成的学业,我们除了由衷地赞叹中国鬼斧神工的教育制度和感佩马先生出神入化的天纵英明,还能说什么呢?然而炒股票毕竟不是做一篇公婆各理的文章,是要点钞票的,在马先生伟大的53年光辉历程中,除了看到他投资富通的果断和勇敢之外,实在难寻他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博弈的踪迹。就算他熟捻地将他在中国股市中“收集拉高出货赚钱”的秘籍了然于胸,而外国的政府也为恭迎中国资本的到来修改了本来严苛的法律好了,200亿美元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有实在太少了,美国市场上共同基金大概有10万亿美元,全世界虎视眈眈饥肠辘辘的各类国际基金大概有20万亿美元,数十万甚至数百万财经精英整天拿着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在寻找“洼地”“价值”,马先生兴冲冲杀进去的时候,怕正好给人家塞牙缝呢!谓予不信?请看QFII那一个不是赢得满坛满罐?一到QDII了,又能找出那一个不是输得囊空如洗?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