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撒龙乡
文章目录
情 撒 龙 乡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7年了,一直想写一写这个生命中至亲的男人以及他的一点儿工作成绩,不希望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因为我的家乡铜梁,因为铜梁龙而名噪大江南北。而铜梁能成为今日之龙乡,与我父亲的努力工作、辛勤付出有莫大关系,且听我详细道来。
父亲兄弟姊妹一共5人,父亲排行老二,属牛。上有一个姐姐,早年因病夭折,所以父亲成为事实上的老大。作为家中长子,父亲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孝敬父母,关爱弟弟妹妹,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后,顺利考上了合川师范学校,小小年纪,和同乡及同学从铜梁县(以前铜梁为县,现在为区)大庙区徒步几十公里前往铜梁、合川求学,这一走,就是6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父亲从一个小小少年,走成了一个翩翩青年。在全部21科学科中,以11个A、10个B的优异成绩毕业。在合川师范求学阶段,父亲勤学苦练,爱好广泛,课余还学习了书法、绘画,以及拉二胡等音乐技能。毕业以后,父亲分配到旧县小学任教,因为擅长绘画及音乐,因此成为学校的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兼大队辅导员。2年后,父亲因为美术及音乐专长,调到县文化馆当美工,父亲因此如鱼得水,在美术及音乐上更加积极的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后来的某一天,父亲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著名的照片《毛 去安源》,出于对领袖的热爱和敬仰,父亲拿起画笔,以照片为参照,画了一幅巨幅油画《毛 去安源》,展示在县政府大门口,因为逼真和栩栩如生而引起过往群众的赞赏和关注。父亲因此而得到县委宣传部的注意并随后调入宣传部任宣传干事。十年后因为文革派系斗争,父亲调到文宣队任书记和团长(原县川剧团解散后成立文宣队),这个时候,我已经有点儿记事了。父亲到岗后,广纳贤才,同时从社会上招收了一大批年轻学员精心培养,要求他们早起训练,走台步、吊嗓子,武生还要练武功等基本功,总之,生旦净末丑,各练各的把势,下午则进行剧目的编排、预演,并新编、改编了很多历史、现代剧目,排演出大幕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现在还活跃在铜梁区的很多艺人就是父亲当年的学生。排好剧目以后,父亲他们没有墨守成规,端坐文宣队(实际为川剧团)等观众上门看演出,而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下到乡下场镇为广大百姓演出。后来母亲告诉我,有一年春节,父亲他们文宣队到今天的铜梁区大庙镇转龙场演出时,因为场面火爆,很多村民翻墙逃票进来看演出,结果酿成村民和剧团演员的冲突。父亲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川剧团工作的这几年,父亲继续学习,居然学会了川剧中的大锣、小鼓,他退休以后,还经常和川剧团的一帮好友到各处打玩友(票友自娱自乐加简单伴奏),父亲就司职锣和鼓,乐在其中。
1976年,我进入铜梁县巴川一小读小学,父亲这时候又调到县文化馆任书记,馆长是一位很快就要退休的老干部。老馆长退休以后,父亲馆长、书记一肩挑。到了新的岗位,父亲又琢磨开了,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当时铜梁县城分为东南西北四个门,各有一条主干道进城,父亲就安排人员在进城干道处办黑板报,把党中央的最新决议和精神、以及祖国各地的重要信息分享给广大人民群众,每2周一期,风雨无阻,把人民文化馆为人民办文化落到了实处。
基于文化馆是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个宗旨,父亲注意到县城的文化生活基本有了,而基层特别是乡镇的文化生活还很匮乏,于是父亲又广招贤才,面向社会包括各个乡镇招聘了很多文艺积极分子。其中有一个乡村老师,父亲听说他在写作上比较有才,就想法把他调到了文化馆专心写作,这个老师也没有辜负父亲的眼光,写出了一篇获奖的短篇小说《赶场》,后来还拍成了电视剧上演。父亲把这些招聘来的文艺骨干充实到了基层文化站里,为乡、场的群众带去了文化的甘露。父亲就是从那时起,时不时到各个乡镇和文化站的朋友打玩友,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认识了很多三教九流的朋友,也得到了很多有关传统文化的信息,铜梁龙的信息应该就是那时从二郎乡得到的,这个下面再讲。
父亲调到文化馆以前,江津地区八个县(江津、永川、合川、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俗称江八县)每年会组织文艺汇演,铜梁县文化馆组织队伍代表铜梁参演,每次都是第八名。父亲到了文化馆以后,面向全县征集各类文艺作品,又从县里有实力的单位、个人遴选表演节目,舞蹈、相声、独唱、清音等应有尽有,经过一年的努力和准备,铜梁县文化馆再次派队参加了江八县组织的文艺汇演,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文艺汇演,铜梁县文化馆勇夺第一名。往后,在历次汇演中,铜梁县文化馆多次取得佳绩。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文化馆每年年底都会在县体育场的灯光球场举行文艺演出,成为事实上的铜梁春晚,直到84年央视推出真正的春晚以后第3年,文化馆组织的文艺汇演才停办,这期间,父亲为每一年的演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就像一头勤耕不辍的孺子牛,活跃在铜梁的文化工作上。
大家都知道,文化部门是清水衙门,国家拨款很少,只能保证基本工资,而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又需要钱,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怎么解决资金问题呢?父亲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单位上有限的资金,买了一台20寸的日立大彩电,面向社会售票看电视,上点儿年纪的人都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的20寸大彩电,还是进口的,不得了啊!那时候的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霍元甲》、《陈真》、《加里森敢死队》、《铁臂阿童木》、《排球女将》等等可以说吸引了很多人观看,用万人空巷来说一点儿不为过,当时除了电影以外,可以说我父亲开创了铜梁县买票看电视的先河,放映地点就在当时的图书馆二楼会议室(当时图书馆是文化馆的下属单位),能容纳100人左右,5分钱一张门票,我记得放《霍元甲》《陈真》和《加里森敢死队》的时候,场场爆满,以至于高峰时刻要多人协助卖票、收票,甚至因为人太多而关门、停止售票。我们作为本单位子弟,吃了晚饭以后,可以享受免票及早早的去占一个好位置的待遇。后来还发生了一起当时看来的惊天大案,这台20寸的日立大彩电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雷雨天气被盗了,父亲还派人到派出所报了案,估计因为太引人注目,没有人敢把这台电视摆在家里,也无人敢回收这台电视,笨贼就气急败坏的把电视机扔在了一块水田里。后来花费了很多钱、送到外地才修好。可以说,这台电视为铜梁县的文化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
前面说过,父亲会时不时到乡、镇文化站打玩友,我猜父亲就是在那时、在安居镇老乡口中得知安居很多年前有玩龙的习俗,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以后,玩龙的习俗作为破四旧被遗弃了,能够扎龙的艺人就更不多了,但还有几个。父亲留了心,按照别人的指点找到了会扎龙的民间艺人,向他们请教扎龙的技法以及玩龙的方式,最后,由县文化馆出面,把找到的民间艺人召集到一起,就在图书馆会议室的阳台上,开始了第一条铜梁龙的藻扎。父亲向艺人们虚心请教,和他们交朋友,偶尔会请蒋姓艺人或罗姓艺人到家里喝酒,就着一盘花生米,或者一盘胡豆,交流得不亦乐乎。后来扎龙见得多了,父亲除了不会扎龙脑壳(这个需要蔑匠手艺),其他如龙脑壳的绘制、龙身及龙尾的制作及绘制均可以自己完成。正是由于父亲的细心与有心,消失已久的铜梁龙再次现身于世。铜梁龙扎出来后,父亲根据艺人的描述,又联系川剧团的舞蹈人员,为铜梁龙编演龙舞,甚至三番五次从重庆市群众艺术馆请来舞蹈教师胡静(胡子昂之女)为龙舞作指导,比如,加进一些杂技动作等。终于,1981年春节,铜梁龙开始了它的首秀,引起了铜梁人民的热捧,以后年年春节铜梁皆有龙舞表演,更衍生出了火龙(要打铁水)、正龙、彩龙、蠕龙、板凳龙等。父亲自己也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拿到了市政府的津贴。父亲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写出了一本小册子《铜梁龙灯 欣赏•制作》,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1984年元旦,改进后的、长达54米的铜梁大蠕龙在重庆市演出,反响强烈,重庆各主流媒体及上海《文汇报》均作了大幅报道,刊登大幅龙照。1984年4月19日,重庆市杂技团带着铜梁龙首次走出国门,亮相于法国戛纳电影节,两条巨龙迎风飞舞,在世界上展示了中国的崛起。1984年,国家决定隆重举行庆祝建国35周年活动,并进行盛大阅兵。之前在国内早就开始广选优秀节目进京献礼,在龙舞的选择上,全国龙舞有上百种之多,除了有铜梁龙以外,还有广东地区的龙舞,他们历来有玩龙及狮舞的传统,他们的龙的造型及龙舞与铜梁龙不分伯仲。在节目审查时,谁上谁下是一个问题,一位中央领导站起来拍了版(可惜父亲已走,不然可以从他老人家口中得知是哪一位中央领导):既然小平家乡也有龙舞,(那时四川和重庆还没有分家),就让小平家乡的龙舞上吧。于是在1984年国庆,我父亲带队参与了国庆35周年庆典,9条54米长的铜梁龙在天安门广场迎风起舞,上下翻飞,闪展腾挪,气势十分壮观、雄伟,摄人心魄,寓意着中国巨龙崛起于东方!铜梁龙从此轰动于世,走出铜梁,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也因此,铜梁县有了龙乡的美誉!
在那之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时不时有人到铜梁采购铜梁龙,聘请相关人员教他们龙舞,也因此而带动了一个产业:铜梁龙的藻扎及铜梁龙的表演。不敢想象,如果铜梁龙失去84年国庆庆典的参演机会,还会有铜梁龙今日之地位、今日之龙乡么?
1986年底,在我父亲年富力强、不满50岁的时候,父亲被调离他热爱的岗位—县文化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处省略几百字),到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担任馆长职务,这个职位很清闲,几乎一年到头都没有什么事,除了清明节,也许会有个别单位或个人到纪念馆缅怀邱少云烈士。父亲在新的岗位没有自暴自弃,除了搞好本职工作,父亲开始习字、继续提高绘画技能,文章最后我会放几幅父亲的书法及绘画作品,他的这些作品在专家眼里可能不值一晒,但对于一个靠临摹、自学的人来说,实属不易,至少父亲刻苦好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兄妹3人学习的。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1962年10月建成开馆,到我父亲上任之时,建成已经24年,部分建筑物及展品因为年久,已经显露出破败之相,馆内有的绿色植物也枯死、老死了不少,急需资金进行修缮、补栽,但正如你所知,纪念馆是一个纯事业单位,除了工资由国家保证以外,办公经费极为有限,曾经纪念馆也对外售票,但所得款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后来又因为纪念馆被列为国家青少年教育基地,门票销售也被禁止了。纪念馆的职工也是正常人啊,他们也有正当的诉求,当看到别的单位职工搬进宽敞、明亮的二居室、三居室的时候,自己却只能住在暗无天日的破旧危房里,他们有意见也是正常的啊,但国家财政没有这笔钱来修缮纪念馆,更别说给职工修宿舍了,父亲听到了职工的抱怨,紧锁眉头,怎么办呢?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邱少云烈士牺牲于1952年10月,在烈士牺牲40周年之际,邱少云生前部队请求铜梁县宣传部派人前往部队为战士们做报告,县里委派父亲前往部队驻地甘肃武威,为战士们宣讲了邱少云的生平及成长过程、牺牲经过等,父亲又单独向部队领导汇报了纪念馆年久失修的现状,希望把烈士的水泥塑像变更为铜塑像,请部队为纪念馆出一点力。部队首长极为重视,父亲成功从部队募得部分资金。回到家乡后,父亲又向上级主管部门提议,面向全国和相关部门、单位募捐,并成立专门小组接受全国募捐,用募得的资金对烈士塑像进行变更,水泥像变铜像。预计还有剩余资金,父亲有一点点私心,想用来为职工建一栋宿舍楼(职工自己也要集资),改善大家的居住环境,毕竟安居才能乐业,不是吗?可是,上级主管部门不同意,直接把全部募集资金划走了,整个工程(烈士塑像、绿植的新种、补栽等)也没有让我父亲参与。最后这笔钱是怎么用的,用了多少,我父亲一概不知。
按照父亲设想,烈士塑像换成铜像以后,沐浴在阳光下,应该灼灼生辉,光耀后人。可是,实际效果是,没过几年,烈士塑像又恢复了以前黢黑的模样,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上级主管又想把我父亲调回文化馆主持工作,父亲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父亲60岁从纪念馆退休,每天坚持写字、画画,心态极好!就算在后来与疾病的抗争中,父亲也极为看淡病魔,坚持学习不辍,与其他病人相比,父亲至少多活了6年,父亲卒于76岁。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他的名字叫王星富。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