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运用应提供更多选择,而不能简单做“减法”。网络支付、人脸识别等技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推广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些技术运用中,要充分考虑各群体接受习惯和实际困难,特别是对那些缺少技术条件或者技能的人群,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应成为智能技术运用的基本理念。智能技术更不是便民意识淡漠的“挡箭牌”。对老人群体,不能粗暴拒绝、冷言冷语,更不能人为制造麻烦,折腾他们。只考虑自己方便,不考虑公众方便,这样的服务提供者理应受到舆论批评。
  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持续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过头再看上面的两起事例,前者若查证属实,医保局拒收现金显然违反了人民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督促其依法整改即可。而后者虽有违公德,却难以认定银行违反法律法规,毕竟银行确实也在依规办事,只是方法措施上有损公俗。实际生活中,强行将老人们“拦”在智能时代之外的,恰恰是那些“违德不违法”的行为。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又该如何保障?其一,社区应当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要求和《通知》精神切实担起责任,因地制宜为社区内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其二,社区工作者应在社区内持续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不断改善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其三,对于社区工作中反映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监督整改。
  虽然智能化给老人们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但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社区工作者亦可以帮助老人跨越这个“数字鸿沟”,作为社区窗口工作人员、服务人员要多些换位思考,利用好数字技术,真正让老年人群体感受到服务的温度。老年人将不再被拦在智能时代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