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超级英雄,从不生病的病人
  ——记清镇市犁倭镇扶贫干部陈忠用

  “黝黑的皮肤,稀疏的头发,微笑的脸上布满了沧桑”,这是2018年我作为“三支一扶”人员到清镇市犁倭镇从事扶贫工作时看到老陈的第一印象。老陈,也就是犁倭镇扶贫电商办的站长陈忠用,那时看到他仿佛就看到了家人口中的扶贫工作的艰辛。“年轻人,来了就好好干,乡镇扶贫工作最能体会人情”他似乎看出了我想打退堂鼓的小心思,一个劲的激励着我。
  两年来,“5加2”“白加黑”是老陈的工作常态,他常常组织我们和他一起学习钻研国家、省、市扶贫会议和有关扶贫工作的专业知识,每一次的文件他都会反复琢磨,认真做好笔记,大家常说,“陈哥这认真的劲头,去考博都不成问题”,他告诉我们“百姓之事无小事,只有认真的去思考每一份文件才能当好扶贫政策的“宣传员”,只有沟通协调好上级下派的工作,才能指导各村级的扶贫工作,只有针对性的开展扶贫工作,才能当好扶贫路上的“联络员”,只有不断的钻研才能不断纠错不断改正,才能提升了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使犁倭镇每一项扶贫工作都能及时的开展好。
  精准识别“回头看”期间,老陈连续一个多月都在通宵达旦,有时候一天接打电话达百次以上。有一次早晨没有看到他来上班,觉得很不可思议,问了同事才知道,他身体不好,连续的加班熬夜使他的高血压越来越严重,昨天加班回去,撑不住病倒了。和他共事多年的同事告诉我们,老陈那个所谓的“养生杯”里全是控制血压和痛风的中药,这么多年一直是靠吃着中药控制着自己的身体。本以为老陈会请几天假休息,没想到下午他又回来了,还是那张微笑的脸,还是一样的一到办公室就开始忙碌,下发工作要求,处理电子政务,查看项目实施进度,解答扶贫专干遇到的问题,对接市里新的工作任务,老陈又成了那个精力充沛的老陈,仿佛那个昨晚病倒的人不是他。
  老陈在工作上的认真劲是我从校园里出来学到的最真实的工作态度。认真履行职责,踏实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做好上级布置的每一个任务,这些就像他在履行好一个党员应尽的职责一般。当出现难解的问题时,他会马上联系市扶贫办求解,并与其他乡镇的战友虚心求教,记得有一次为了解清楚一个项目工作的文件梳理,他用午休的时间开着车到其他乡镇去观摩。我们嫌太远麻烦,他告诉我们的是,有些工作,只有自己亲自去看去感受才会更加清楚,才能避免自己在做的时候出现错误。一起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工作中老陈总能协调好镇级各项扶贫工作推进,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共同协作,不打乱仗。
  在全镇脱贫攻坚例会上,他多次给驻村工作队、镇村两级干部、帮扶责任人培训讲解扶贫知识、相关政策和档案指导等工作。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加强服务意识,营造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干群关系,创造了良好氛围。针对每个村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将工作做前、做实、做细,反复耐心讲解,为得就是将问题各个击破,让各村少走弯路,跟得上全市扶贫工作的脚步。
  自我进入扶贫站工作以来,看到的老陈是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单位需要时保证随叫随到,舍小家顾大家的人。在国家级贫困村茅草村,有一条扶贫机耕道的修建差不多要占用他家的全部土地,当时村里被占用土地的许多农民都不同意,其中也包括了他年迈的父亲,他知道如果自家的土地不动,其他百姓更不愿意动用自己的土地,他每天利用上下班的时间在镇里和村里来来回回地跑,劝说父亲,劝说村民,最终所有人都同意了那条机耕道的修建,记得去验收时,他很自豪的告诉我们,这条路的从这到那的路段是用的他家土地。验收的同事问他“心疼么,这些土地”。他依旧是笑着说“作为农民的儿子,对于土地有莫明的感情,说不心疼那是不可能的,可是这条路修好能带给这些村民的收益是远远超出了这些土地的价值”,就是这样一个人,让我明白了有时候无私不只是一个词,更是一种精神。
  老陈是镇里的扶贫干部,包村干部,也是一名帮扶责任人。他帮扶的贫困户,亲切的称呼他为“陈叔”,最开始和他去走访时,我以为是老陈的亲戚。后来才知道这是岩脚村一户贫困户,家里两个孩子在读书,户主双眼失明,孩子母亲因家庭条件困难而离家。老陈在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申请帮扶该户,一出现困难老陈总是及时到户解决,申请异地扶贫搬迁,申请专业人员照顾,时刻关注贫困户的心理变化,视贫困户如亲人,从而才得到了孩子称他为“陈叔”。
  从接到扶贫工作开始,三年多来,老陈从不抱怨,总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化解矛盾,调节紧张的工作气氛。在这条脱贫攻坚道路路上的一千多个日夜里,我见过他养生杯里的中药换了又换,水加了又加,我看过他电脑存放的千张表格材料和成百上千张下村入户的照片,每一张图片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也正是他的真心和努力才换来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许,他是一名真正称职的扶贫干部,也是我心中的那个永远在岗位上战斗着的超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