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西丰事件”以当地主要领导胆大妄为、敢于到天子脚下捉拿“挑刺”记者朱文娜而闻名天下,尽管该事件暂时以县委书记张志国同志被责令“引咎辞职”(也算是特色吧,只是不知道是否应该定位为“中国特色”,没听说国外的官员被“责令”“引咎辞职”,按照别人没有的自己发明创造出来的就应当列为“特色”的一般规律,能不能算为“铁岭特色”?)而告一段落,但是,西丰事件留给人们的遐想空间却仍然很大;被网友热评为中国2007年度五大文字狱之一的山东高唐贴吧事件,则是另外一个结局:无人公开澄清事实,当然也就没有人“责令”相关官员“引咎辞职”了,所以,有人官照做,倒霉的信息传播者依然是戴罪之身;最近热炒的、被凤凰卫视称为中国官场新年第一案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市委副书记被一公安局长枪杀在“工作岗位”上,市委副书记很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而一同被枪杀的女税务干部却不知何故被“忽略”了,至于开枪杀人的公安局长身份如何认定,则没有公开的说法,也就是到底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至今没有公开结论。
    这三起事件笔者都有幸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参与了讨论,相关文章被广为传播。可是,在经历这三起事件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个事件都能让百度公司的相关贴吧火上一阵子,这在以前是很难见到的。与之相对照的是贴吧里面的对抗战也非常引人注目,有人用技术术语称为“爆吧”,通俗一点讲,就是通过大量发帖子来抗议“吧主”的删帖行为,发泄对事件处理让人不满意的不满,可以称得上是利用网络人海战术对抗地方封堵消息的行为。可以说,山东高唐贴吧案、辽宁西丰事件将贴吧对抗战演绎得淋漓尽致,让随后发生的天门城管打人事件、内蒙古呼和浩特“烈士门”事件效法、跟进,通过贴吧快速传播开来。可以说,百度贴吧发生的系列对抗战仅仅是个别地方和部门封杀言论的集中缩影,反映了个别地方不希望所谓的负面消息公诸于众,或者说反映了个别地方、个别领导惧怕舆论监督的怪异心态。对于舆论监督、网络言论,陕西绥德宣传部徐部长认为,这本来是件小事,只是一些误会而已,没想到在网上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网上一些人是在胡说八道”,“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也许集中反映了一些地方、部门和个别领导的心态。需要说明的是,每次对抗战未必都是贴吧管理员的真实心理反映,有的里面明显有被操控的迹象,因此,社会各界朋友不应当对相关贴吧吧主盲目加以指责。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信息传播变得地方难以控制,稍有不慎,就可能“网络”翻船,下跪副市长、黑龙江退休高官、万州纪委书记、山西黑砖窑、河北唐山黑社会装备重武器、运沙船撞塌大桥等等,无一不是通过网络得以传播并引起高层重视,最终给社会公众有了满意的或者相对满意的交待。毋容置疑的是,传统媒体相对于地方宣传部门来说通过公关手段容易搞定,宣传部门也因此获得“消防队员”的称号。可是,对于暂时相对无序的民间网站、论坛、博客等等,地方宣传部门就显得束手无策了。对于网络的封杀,有的地方宣传部门、公安机关联手上阵,无非是通知空间服务代理商终止或者暂时中止对民间网站提供服务,让相关信息暂时发不出来。即使国家门户“新华网”、“人民网”论坛,个别地方的宣传部门、公安机关也有能量在领导的授意或者暗示下通过公关搞定,要么撤销、删除相关文章、信息,要么要求对个别网民封号处理。然而,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却只能让消息暂时消失,却做不到根本封杀,一个网站被关了,其它网站、论坛、博客又发出来了,只要是依据证据和事实发出的相关信息,很快就能引起网友的关注并得以快速传播,封杀网络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客观面对事实。陕西绥德校长追着县长签字被拘案,在媒体和舆论的关注下引起榆林市委书记的关注与重视,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很快平息了网民的激愤情绪。可是,个别地方怎么做的呢?一是拒不承认错误,执意偏袒下属,直到事情无可控制;二是侥幸心理作祟,能拖一天是一天,官场变成了自家“兄弟”的自留地,为了“小兄弟”可以不顾一切,直到不得不忍疼“舍车保帅”!其实,每个落马的官员更应该恨的不是来自民众的呼声和谴责,而是自己的上级和下属的袒护、吹捧,没了这些,每个落马的官员恐怕心中“党纪国法”这杆秤都会起作用,也就避免了所谓的“工作失误”、“工作错误”之类的“小事情”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悲哉!
    大禹治水采用的疏导方法,我们的个别地方、个别部门、个别官员却希望通过自己手中的公权力来封堵“舆论监督”这个不知深度、容量的“水域”,胜败如何,那就只有通过事实来验证了。笔者认为,个别地方、个别部门、个别官员应当学习大禹,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和批评声音,妥善处理所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主动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法宝来检验自己的言行,把自己行使公权力的行为自觉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那么,浪费公权力资源、滥用公权力资源等现象能不减少吗?还用发愁“负面信息处家门”吗?还用通过封杀、抓人、判刑来消除影响吗?
    “封杀”不是应对舆论监督的法宝,纳入人民群众监督之下的执政、执法行为才是阳光执政、阳光执法行为!奉劝个别官员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出发,真正做到正确面对舆论监督,真正做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近日,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相继高调欢迎舆论监督,有的还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措施,这些都是舆论监督积极融入民主化进程、法制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有益信号,相信舆论监督环境会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的。
    (中国百姓喉舌网 鲁宁平 2008 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