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法学本科教育人数的普及化
  恢复高考早期,由于本科录取人数极其有限,高考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称。有幸通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高等教育属于精英化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一部分的上海法学本科教育也属于精英化教育。与此相应,由于接受法学本科教育的人数极其有限,而处于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时期的法律界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法学本科生供不应求,国家实行计划分配。随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教育本科生开始有限扩招,毕业生供应逐渐增加,上海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国家对毕业生不再实行计划分配而实行市场化的双向选择。上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且与扩招速度相协调,法学本科生基本都能找到专业对口的法律工作。自1998年起,高等教育开始大幅度扩招,至2007年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60,进入了普及化阶段。由于法学教育需要投入的成本低于理工农医类和艺术体育类学科,就业形势又好于一般的文史类学科,法学教育扩招速度要高于高等教育扩招的平均速度。由于上海法学本科教育毕业生供应迅速放量,超越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并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上海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上海法学本科教育对象的女性化
  在精英化教育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上海普通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比较有限,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一般倾向于给儿子更多的教育机会。同时,由于精英化教育阶段国家对高等教育毕业生实行计划分配,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多的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学校和专业,而较少考虑就业机会。因此,在理工科专业中,固然是男生占有优势,但是女生也占有相当比例;而在文科专业中,除了外语专业先行呈现女性化趋势外,包括法学在内的绝大多数文科专业都是男略多于女或者男女基本平衡。随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上海家庭经济条件迅速改善,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开始达到高等教育入学年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给了高中毕业生更多的教育机会,上海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机会趋向均等。同时,由于国家不再对高等教育毕业生实行计划分配,用人单位在用人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普遍倾向于招收男生,而在理工科专业更甚于法学等文科专业。一般而言,理工科优秀女生就业机会并不优于普通男生,而文科优秀女生就业机会略高于普通男生。由于不同专业就业机会的差异,导致在精英化教育阶段可能报考理工科的女生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量转入了文科,而在精英化教育阶段可能报考文科的男生大量转入了理工科。由此造成了上海法学本科教育对象的阴盛阳衰,女生先由相对少数变为相对多数,再由相对多数变为绝对多数,上海政法学院法学本科女生比例甚至可以占到约80。
  三、上海法学本科教育层次的低级化
  由于上海法学本科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高考原先具有的类似于科举考试的选拔功能逐渐丧失。大众化阶段后期上海高等法律院校大量扩招法学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研究生,至普及化阶段人数已经大幅度超过了精英化阶段的法学本科生,使上海法学本科教育层次由高级转向了低级。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条件之一是取得本科学历,法学本科生毕业前是没有资格报考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因此毕业时无法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的从业资格。上海法院和检察院在录用公务员时,为了以学历区分水平,为了减少在职教育培训费用和时间,为了保证录用人员具备从业资格,从2005年起规定只有具有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并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才有报考资格。一些知名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出于同样考虑,也仅招收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法学学位的高产出和高消费,打压了上海法学本科生的就业层次。如果他们本科毕业后希望到法院和检察院工作,只能报考不具备公务员身份和无望实现身份转换的聘任制书记员和司法辅助文员。如果他们本科毕业后希望到律师事务所工作,也只能长期从事律师助理,通过司法考试的机会少之又少。
  四、上海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通用化
  在精英化阶段,上海法学本科毕业生只要愿意,通常都能够直接从事公检法司安的法律专业工作,成为政法类干部。主要是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经过书记员或者律师助理的过渡期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就业可以实现专业化。复旦大学法律学系一九八八届一名毕业生在法律学系欢送会上朗诵的一首自创诗歌中的一句是:“六十四名法官、律师和学者……”实际上该届毕业生也只有64名。在普及化阶段,上海法学本科生估计不到1的可望通过公务员考试,不到3的可望通过聘任制书记员考试,不到5的可望通过司法辅助文员考试,不到7的可望通过司法考试成为律师。绝大多数上海法学本科生只能从事与所学法律专业无关的事务性工作或者只能在家待业,他们所学的法律知识难以实现执法的抱负而只能停留在守法的层面。精英化阶段上海法学本科生在三五年内就能实现的法律职业理想,已经成为了如 海法学本科生的法律职业空想。当年被称为独木桥的高考如今已变成了通衢大道,而当年被称为天之骄子的上海法学本科生如今已经成为了为就业岗位而忧愁和奔忙的精神乞丐。这不是个人的过错,而只是时代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