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收容所全线追踪!!!!!!!!!【转载】
文章目录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晓曼
编者按:在伦敦生活,谁也无法回避蜷缩在街头的流浪者。统计表明,英国大约有40万这样的无家可归者。在社会保障如此完善的英国,他们为什么选择风餐露宿?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为解答这些问题,记者冒充流浪者暗中采访了伦敦最大的临时收容所。
初到伦敦,就有老伦敦提醒,这些街头要饭的不是酒鬼就是吸毒的,要么就是懒汉或赌徒,千万别同情他们,连英国首相布莱尔都提醒大家不要纵容他们。但我的职业敏感却驱使着我想接近他们。
早知道西方的教堂、慈善机构和个人会在圣诞和新年等重要的节日为无家可归者建立临时收容所,为他们提供食宿。我打算前去采访,但采访申请经过层层审批后遭到了拒绝。2002年平安夜,我冒充流浪者来到了伦敦最大的临时收容中心、曼德拉街5号的基督中心,对那里进行了暗访。
志愿者彬彬有礼,流浪者是收容所的上帝
收容所与我想象中的教堂救济和施舍相差很远。它其实就是一片类似厂房或仓库的临时建筑。建筑的远处设有围栏和通道,意在引领流浪人归巢。通道两旁,胸前别有白色圆形标记的志愿者像宾馆服务生一样彬彬有礼。在这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充满爱心、勤勤恳恳为客人服务的志愿者,一种是一年才当一回上帝、尽情享受服务的流浪者。我夹杂在两种人之间,神情紧张又兴奋,很容易被识破。不过还好,我在路上结识了麦克,他给我这个“冒牌货”壮了胆。麦克的衣着比我还讲究,他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我私下里称呼他为“无家可归先生”。
因为心虚,到了门口,脚步就变得沉重和僵硬起来。踏进大门的刹那,我听到身后有人问,“哎,刚进去的这位女士是流浪者吗?”我不敢回头,也不敢加快脚步,五六十米长的通道,走得十分辛苦,心里很害怕有人将我这个不速之客“驱逐出境”。来到正厅门口,笑容可掬的志愿者让我一下子放松下来。流浪者与志愿者们相互说着“圣诞快乐”,人人都像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社会成员。志愿者为流浪者服务,同时也与他们一起享受这里的一切。
收容所不仅提供食物、衣服,还免费体检
这所伦敦最大的圣诞收容所看起来更像我印象中的俱乐部,虽然简朴,但卫生、娱乐、学习、保健等活动项目应有尽有。收容所按照不同的活动内容分成几个大厅,大厅外的棚子内,有临时搭建的厕所和淋浴间。
用餐在正厅。厅内最显眼的是一排长长的提供救济餐的柜台和柜台前悠然排队领取食物的人们。厅里有许多张桌椅。流浪者边用餐,边双双对对或三五成群地聊天。
这里提供的食物和饮料与伦敦街头卖的快餐没什么差别,主要是汉堡包、比萨饼、蔬菜糊和可口可乐等。在这里服务的志愿者和流浪者都可以免费享用。用餐时,志愿者会随时帮助收拾桌子,拾拣垃圾。正厅内的角落处还设有行李储藏室,为远道而来的流浪者提供寄存服务。
收容所不仅为流浪者提供食物,还免费提供一套服装。在领取服装处的门口,贴着“一人一套”的规定。另外,收容所还设立了医务室,为流浪者免费体检。
很多流浪者曾是读书人,到收容所上网、读书、做手工
收容所大厅的一侧,紧挨着墙,是十多台台式电脑。志愿者们在一旁随时准备教那些打算“触电”的流浪者。有几个流浪者正在网上发电子邮件。除了这里有电脑之外,另一个大厅内还有好多台手提电脑,有不少流浪汉正津津有味地玩游戏。
在正厅一角,有几张长方形大桌围起来的图书处,桌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有小说、名人传记、工具书和实用知识类读物。大部分是旧书,也有少量新书,每本书上都标有“捐赠”字样,来这里的人可随便拿,甚至带走。收容所里一位中年读书人模样的管理员告诉我,他参加圣诞慈善志愿活动已经多年,许多流浪汉过去都是读书人,有的还有很高的学历,依然酷爱书籍。他相信,书能帮助这一类型的无家可归者找到一些慰藉。
正厅的另一块空间里,有人在画画,有人在剪纸,还有的人在做手工。志愿者像幼儿园老师一样,一边辅导,一边欣赏“孩子们”毫无约束的艺术“探险”。一个黑人流浪汉拿着自己的杰作,一片颇有点印象派风格的颜色鲜艳的涂鸦,开怀大笑。我对他说,“你真棒”,他拼命点头。
收容所像个流浪者的交际场,但不欢迎不速之客
收容所里很热闹,像是一个交际场。场内,不时传来问候声,还有热烈的拥抱场面。老朋友在问寒问暖,新朋友在诉说自己的经历。这场面让我想起一年一度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后花园举办的茶话会。一个是名流、社会高层的聚会;一个是盲流、社会底层的聚会。然而,人需要交流,需要爱和尊重的心情却是没有等级之分的。女王的后花园和曼德拉5号都给他们的特定对象提供了交流的场所,提供了温暖和尊重。交际中的流浪者们有了“家”,有了集体,有了归属感,也就有了自信和自尊。
一位年龄大约六七十岁、身材瘦小,有一定儒雅气质的老头冲我走过来。他问我,“你难道也没有家吗?”我说,“是”。他摇着头说,“你不像!” 我想逃走,但他堵住了我的去处,还叫来了他的女友,一位拿饮料瓶就像拿酒瓶的中年女子。她身材有些臃肿,皮肤非常粗糙。老头冲着那女人说,“你过来看看,她说她没家,你信吗?”那女人走过来,一边喝饮料、一边使劲盯着我看。老头接着问我,“没家,你住哪儿?我俩平时在维多利亚地铁站里,你呢?”我看着他的眼睛,那眼神里有怀疑,但更有渴望,他似乎非常希望我告诉他说我跟他一样是个无家可归者,我们可以做朋友。面对这样的眼神,我不忍欺骗他,只好告诉他,“我有家!”“那,你来干什么?”“我来看你们,向你们说声圣诞快乐……”我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歉意。感谢上帝,他没大声张扬,也没说什么,只冷冷地看了看我,拉起女友走开了。那一刻,在这位流浪老人眼里,我比没有家更糟糕。流浪者有流浪者的世界,他们不欢迎我这样的不速之客。看来,我的采访遭到拒绝是正确的,因为我的确打扰了他们的生活。
收容所不是谁都爱去,政府救济能让流浪者吃饱
离开收容所,我在地铁入口处,碰到了一群裹着毛毯席地而坐的流浪者,有男有女。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收容所?他们的回答是收容所规矩太多,不让喝酒。我回忆起在收容所内看到的一幅标语:不喝酒,不吸毒,不玩弄武器,这是我们对你们提出的所有要求。再者,收容所也不是天天开,像曼德拉街5号的圣诞临时收容所也不过只开7天,7天之后,他们还得过流浪的生活。
那么,离开了慈善机构的帮助,这些流浪者是不是除了乞讨就得不到社会的任何帮助了呢?采访中,很多流浪者告诉我,他们都能得到政府救济,救济款也足够果腹和御寒。寄宿在亲戚家的麦克说,他来收容所的目的是为了“大家在一起有伴,当然,还有免费的食物”。
其实,在英国,除了露宿街头的酒鬼和吸毒者,穷困潦倒、身上带有浓烈的气味之外,英国其余的乞讨者大都衣着体面,卫生过关,有的还接受过良好教育,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经常让我大跌眼镜。天天在我家附近的地铁站口“值班”的女乞丐,有一天竟拿着手机在那儿“砍大山”。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因为失业、失恋、家庭破裂、健康等原因沦落街头。然而,流浪者终究是流浪者,是被残酷的社会竞争所淘汰的不幸人群,无论如何还是要遭到人们的白眼,所以收容所能给予他们的这短暂的有自尊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当了13 年志愿者的简说,“客人走出收容所时,头仰得比进来时要高。无家可归者急需的正是这一点点增强了的自信和自尊,去面对一切,改变一切。” 图片:
虽然英国政府给流浪者一定的救济金,但许多流浪者还是选择了沿街乞讨。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0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