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聚焦国家危机处理的后勤保障【转载】
文章目录
聚焦国家危机处理的后勤保障:军事交通大动脉一个神秘的部门在行动,从三峡工程开始兴建,一直延续到三峡工程蓄水。
对三峡库区新建的港口、码头等航运设施进行实地勘察,广泛征求沿江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的意见,向国家有关部委和解放军有关总部提交新建航运设施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国防效益并举的报告。
对长江沿线公路运输现状及运力情况展开调查,进行水路和公路、空中和公路军事运输联接运的论证。
三峡大坝蓄水发电成功,华中地区的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立体军事交通运输保障网也基本形成。
不久前,48个国家的驻华武官参观和考察三峡,对这个军民两用、反应迅速的运输保障网,给予高度评价。
编织这张军事交通巨网的,是解放军后勤部军事交通部门的官兵。战争时期的军事交通至关重要,可现在是和平时期,为啥还要花如此心血建军事交通网呢?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了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
触手可及:军事交通就在老百姓身边
“军事交通,说起来好像很神秘,其实它就在老百姓身边。”总后军交部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军事交通涵盖了陆路、水上运输以及航空运输,是一个立体的结构。
为了让军事交通更加畅通发达,军交部门在全国铁路、水路、民航的主要站港都设立了军事代表处,负责协调军事交通运输。形象地说,把这些军代处联系起来,就是一张网,一张遍布全国的国防交通网,一张可以通过陆海空3条路径,从一个点快速到达另一个点的网。
和平时期,这张网既要为军队服务,如运送战备物资、兵员、为军事演练提供保障等,同时它还承担着一些鲜为人知的任务。在西北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就有一条在地图上找不到的铁路线,它承担着我国最大的航天城的科研试验、生活生产物资的运输任务。航天城的一颗螺丝,一粒大米,都是通过这条铁路运进去的。从发射“两弹一星”到各类卫星,从“载人航天飞机”到“撒手锏”装备的科研试验,都是通过军交专用公路、铁路,不为人知地进行着。
除了这些军事任务,和平时期,这张网最大的作用,还是为老百姓服务,只不过许多人没有感觉到罢了。比如说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大型活动等等。
提起突发事件的军事交通,这位负责人说,虽然现在非典已经解除,可是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永远难忘。
一路绿灯:军列直抵小汤山
可以这么说,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军事交通用铁轨和车轮,和白衣天使一起,站在了最前沿。
2003年5月1日凌晨4时35分,郑州铁路局东坡站。
夜色苍茫之中,近700吨抗非典物资装载完毕。这是一个疯狂而又疲惫的夜晚。几个小时以前,驻郑州铁路局军事代表代处突然接到来自北京的消息:床单告急!蚊帐告急!消毒药水告急!总后军交部下达命令:火速装载7批14车抗非典物资,运往北京小汤山医院!
军事交通快速反应的优势显示出来了:驻铁路局军代处迅速向路局通报情况,同时与发货部队联系,提前做好装车准备;郑州分局以最快的速度在郑州北站集结车辆,并专门安排机车于当日23时将所需的车辆送达东坡车站;同时,对列车运行线进行调整,采取管内不进行编组作业,优先放行的办法,实施快运……
为了支持北京抗击非典,各级军交运输部门分别采用铁路、公路、水路和空运的方式,先后运送了1200名医护人员,紧急赶赴北京。
总后军交部共输送了医疗用品120立方米,卫生被服1400立方米,防毒面具等防护装备6。8万件、消毒剂150吨,野战急救车17台,防非典物资150吨。
非典时期的典型速度!最高的运输等级、最优质的车辆、最优秀的驾驶员、最快捷的路线,军交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再一次在突发事件中,得以彰显。
汛情就是命令:用速度和洪水赛跑
“其实,说起军事交通在和平时期创下的最大辉煌,莫过于’98抗洪。”事情已经过去5年了,这位负责人还记忆犹新。
1998年8月12日夜,23时。齐齐哈尔,战区抗洪前线指挥部。
东北重镇齐齐哈尔危在旦夕,抗洪前线急需大批兵力支援。
8月16日,松花江哈尔滨段告急。前线指挥部命令急调2。5万人参加哈尔滨保卫战。
输送命令下达后仅两小时58分,军交部门就指挥发出了第一列军列。随后每隔二三十分钟就有一列军列发出,12小时53分发出列车梯队22个,运送了2。5万人及全部装备。
这一夜,沈阳至哈尔滨的铁路线上整整跑了一夜的军列,所有的列车,包括国际列车都停车待避,为军列让路。
第二天清晨,正在焦灼等待中的哈尔滨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仿佛一夜之间神兵天降,大堤上突然出现了无数精神抖擞的士兵。哈尔滨人说,要不是亲眼看见,他们怎么也不会相信火车竟比洪峰跑得快!
而让这个奇迹发生的,就是强大的军事交通网。
98抗洪,铁路军事运输创造了和平年代中的“六个之最”:军列出发时间最短、运行速度最快、等级最高、昼夜输送距离最远、昼夜单向发车密度最大、一天内发出军列最多。
民航在调集大量飞机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的同时,迅速启动战备系统,保障空军飞机2000多个架次抢运物资和人员。陆军船艇部队出动船艇2500多航次。在公路上奔驰的摩托化部队也创下摩托化行军的历史纪录。
98抗洪是一场惨烈的大战,但抗洪却是年年有,于是,军交也就年年保障。正像没有鲜花和掌声的幕后英雄,老百姓根本没把他们和抗洪英雄联系起来。“战争时期,搞军交的就是无名英雄,我们习惯了。”这位负责人笑着说。
高速路当机场:越来越现代化的网
“能够创造如此的奇迹,是因为我国军事交通网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
其实,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军事专用线路,就连修建普通高速公路、地铁、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时,都必须按照国防要求设计建造。这些设施,平时民用,一旦发生战争,都必须无偿、无条件地提供给军队使用。
在近5年时间里,我国新建、改建了一批重要的国防、边防公路,整治了长江、大运河等江河航道,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和部队机动道路,这张立体的国防交通网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高效。
在济德高速公路的某区段上。云朵中传出尖利刺耳的飞机轰鸣声,眼尖的人捕捉到了目标。数架高速歼击机,拖着长长的尾烟从灰蒙蒙起伏的山峦上空疾飞而来,越飞越低,随着一系列漂亮的着陆动作,全部安全降落在笔直、宽敞的高速公路上。
高速路飞机场,是以高速公路为基础,藏身于高速公路中的备用机场,在应急情况下,能快速从民用状态转为军用状态。中国在高速公路上起降飞机的历史,始于1989年的沈大高速公路。截至2001底,我国已修建高速公路1。9万多公里。这些跑着汽车的公路,就像无数个机场分布在它们可以延伸到的地方,支撑起强大的国防交通网。
“军事交通要做到,无论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发生了突发事件,我们都可以利用这张现代化的海、陆、空国防交通巨网,把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最快最好地运到目的地。”这位负责人这样为记者描述军事交通的前景。
背景:军事交通,是指用于军事目的的陆地、空中和水上交通的总称。它以公用交通提供的物质技术能力和军队编配的运输力量,保障部队机动和物资供应服务,是军队作战保障和后勤保障的组成部分。“千条万条,运输线是第一条”,这是彭德怀元帅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得出的一条经验。
近代军事交通,始于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船舶、铁路机车和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飞机相继问世,并运用于军事交通。20世纪20年代以来,汽车、飞机、铁路机车车辆、船舶不断发展,管道运输开始出现,以铁路和公路为重点的交通飞速发展。现代军事交通,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闪电战”,让世界感受到了军事交通的威力。
世界各国历来重视军事交通的发展。苏俄在1918年就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交通部。二战期间,美国设立了陆军运输局负责军事运输。20世纪80年代,又在陆、海、空三军分别设立了军事交通管理司令部。1987年成立了联合运输司令部,统一指挥三军军事运输。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交通也在不断发展。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各级供给部门设有兵站,负责军事运输管理。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其运输工具主要是人力、畜力和小型车辆,只有少量汽车。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各级后勤普遍设立军事运输管理机构。1950年11月,成立了军事运输司令部,负责指挥管理全军的铁路、水路军事运输和技术动员工作。
现在,在各军区设立了军事交通运输部,在铁路、水路、民航沿线派驻了军事代表办事处。军队汽车和陆军船艇军事运输,由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管理。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0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