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宏观经济来说,有一个公式特别重要,即费雪方程式MV等于PQ,货币货币流通速度等于价格数量。

  费雪方程式可以进一步细化,以P1Q1代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以P2Q2代表虚拟资产(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数量,方程式可以变为MV等于P1Q1加P2Q2。

  中国央行历史是盯住M和Q的,即尽量多的印钞和尽量多的经济增长。但近些年充分参与国际分工之下已经转变,以盯住短期利率和汇率为基础,同时盯住Q。


  P2上升代表央行放水,P2最先反应,所放水量会流进金融,金融资产价格上升——Q2上升(正反馈P2上涨刺激Q2上升)——财富效应刺激实体需求Q1上升,消费增长——负反馈刺激P1价格下降。消费增长刺激上游增加库存备货,库存需求出现,这制造了新的需求,进入加强反馈,库存周期进入上升期,Q1继续增加。

  18个月之后,土地成本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利率虽然下降但企业负债规模扩大,偿息规模反而增加(把这里展开分析,你会看到我们的房地产周期到达什么阶段了),企业成本的三个要素共同发力驱动P1上升。由M——Q1——P1的传递过程约需要18个月,即印钞首先会刺激GDP增长,随后约在18个月之后驱动实体价格上涨。P1和Q1的负反馈机制导致库存周期反转进入去库存阶段。

  P1上升,需求下降,将导致Q1下降。进入滞涨阶段,而市场的正常去库存阶段被央行频繁放水干预以P2Q2正反馈压制P1Q1负反馈,继续衍化,衍化为滞涨深化、风险积聚越来越大。

  次贷危机后,全球放水,储蓄率不断下降,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欠了一屁股的债。一旦还不出,后面就不是简单的吃饭问题了,甚至家里的房子、其它资产都会失去。真正对当前个人家庭打击最大的,还远不是疫情,而是沉重的债务负担。

  通过天量债务化解危机,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可以完成自我新陈代谢,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动爆发危机进行自我修复或修正。但因为央行的干预,危机被暂时掩盖,各国央行的干预,让危机延后了10年,让问题拖延只会让问题积累更严重。就像我在“九月金融数据超预期”文章里提到的,央行的干预将危机由高频次低伤害模式变为低频次高伤害模式。

  美国以救市的名义,强行执行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经济政策,拼命用纳税人的钱去救济“大而不能倒”的公司。用疯狂举债来减缓次贷危机所造成的痛苦,美国的国债从2008年的7万亿美元,飞涨到现在的27万亿美元。

  而美国人的疯狂放水,直接将全世界其它地方的资产泡沫也撑了起来,包括我们的房地产。美国的举措,其实就是用更大的泡沫去包裹2008年的泡沫,让后来人去解决他们当时的问题。

  然后,很不幸的是,清算的时间逐步逼近。回到那篇世纪经济大论战的文章:经济社会应不应该有大政府这支“市场里看不到的手”?

  川普上台不合时宜的减税,以及今年至今疯狂的放水和财政刺激,又让美国的债务规模进一步飙升。举债也是有限度的,疯狂的鼓励美股上涨,更让市场对于举债毫无风险意识。

  从基本面角度,无论他说了什么,都不能掩盖核心问题:美国到底还有多少进一步的举债空间?全球经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