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欧:我一生犯了很多错误,花了很长时间去总结这些错误,并从中找到原则,然后根据这些原则,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才让他能够不断地进步。
  每个人都是在曲折中度过的,聪明的人会在错误和失败中总结出规律,而愚蠢的人则总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最后人和人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他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市场交易。他很早就明白了投资这个事情,需要你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他总是习惯于打赌那些会发生与共识相反的事情。比如大家都认为A要上涨,他就赌A不会涨,反而要跌。这让他屡屡正确,因为他之前就总结出了一条原则:如果共识性的观点出现,那么说明这些好消息已经反映在了价格之中。

  遵照原则做事,会让你事半功倍。作者的经验是,做任何决定,都要仔细思考并写下来你的决策标准,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收集的原则越来越多,这就让他和他的桥水基金正确的概率越来越高。

  瑞·达利欧的个人经历
  我们先来看他的历程。作者出生在1949年在一个中产阶层家庭长大,父亲是个爵士乐手,母亲是家庭主妇。他学习较差,基本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达利欧觉得自己的缺点很明显,那就是机械记忆力很差,他记不住没有逻辑的东西,更不是乖孩子,不乐意被别人指挥。他对老师和学校完全不感兴趣,甚至认为上学对他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母亲在他1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对他打击很大。他从8岁就开始在外面送报纸,给人家扫雪铲冰,只为了赚钱,他很庆幸自己这么早就出来赚钱,并有了独立支配一些钱的经验,这些都是他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美国的六十年代是一个繁荣的年代,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繁荣的力量,那些年人人都在谈论股市,人人都在赚钱,达利欧12岁就在一个高尔夫球场里做球童。受这些打高尔夫球人的影响,他12岁就去买股票了,他第一笔投资买了东北航空,至于为什么要买这家公司,作者说,因为它的股价最便宜,当时只有它低于5美元。

  后来他发现,买的股票越多,他赚的钱也就越多,后来就“上瘾”了。但其实事后才知道,那些年他买的这个东北航空,其实已经快破产了。在这段时间里,他觉得投资无比容易,随便买点什么都能涨。当时的美国股市,大家都相信股市会一直涨,永远不会跌,道理就是国家不会让股市跌。他们之前做到了,股市也已经涨了3倍,之后也一定做得到。所以当时的人,都采用了成本平均策略去投资股市,这个策略就跟现在的存款一样,每个月都去买股票,一有钱就去买股票。

  直到1966年,他高中毕业,他依然吃着火锅唱着歌,觉得生活美好,在股市上大把地赚钱,但他不知道,死神已经一步一步靠近。在这一年,股市开始见顶,随后进入了长达13年的大熊市。他之前对于股市的一切认识,都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且错得很离谱。

  从1967年开始,经济情况急转直下,经济差,市场更差,但那时候大家还相信股市会反弹,根本没人相信这是大拐点到来。于是他还是不停地拿钱买进股票。

  后来,他恍然大悟,股市反映的不是价值,而是人们的预期,当实际结果比预期好的时候,股价上涨,而当实际结果比预期差的时候,股价就会下跌。当时大家都相信股市会反弹,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把股市想得太好了,所以肯定会越来越失望,股市也就一直下跌。

  这些年,他开始进入大学进修,他学 融学,相比于高中的课程,他开始对学习感兴趣,而且不用学习外语。他在一个同学那里了解到了大量的关于大宗商品交易的知识,但他还没来得及尝试,摆在他面前的却是战争。当时美国大量征兵参与越南战争,而他父亲和他自己都不想当兵,在他老爸的策划下,他拿到了一份低血糖的体检报告,从而避免了去参加战争。

  越南战争带给美国的是灾难,美国经济环境迅速恶化,约翰逊也心灰意冷,尼克松上台,法国总统戴高乐给了美国致命一击——他把法国国库中的美元全都抛掉了,换成了黄金,他觉得美国人会玩命印钞票筹措军费,所以他不相信美元了。

  这让汇率开始波动,美元跟黄金的关系不再稳定了。随即各国和民众也都纷纷买进黄金,抛弃美元。这时候,先是政客们纷纷站出来说明,美元是稳定的,美元没有贬值基础,美国或成为货币大战的最后赢家。

  是不是似曾相识?大家不要过多联想,反正这事就是,没过几个月,尼克松就顶不住了,他想再这么下去,黄金就都被换光了。于是他宣布,我耍无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跟黄金脱钩,以后美元不再遵循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规定。这导致了美元大跌。

  这事给了达利欧极大的震动,从此之后他就总结了一条原则:当政府决策者向你承诺不会允许货币贬值的时候,千万不要相信他们,他们越是承诺,说明局势越危急。

  他忧心忡忡地走进股市,但当天股市竟然还暴涨了4,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为了搞清楚哪里不对,他去研究了过去的几次货币贬值。这种情况竟然之前也出现过,这时候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总是类似的,你要想弄明白这其中的奥妙,最好去总结之前的类似情况,否则你很难找到正确的应对之道。


  金本位破产,美国开始了名正言顺地大规模印刷钞票,美国经济竟然出现了短暂的繁荣。1972年股票再次流行起来,而且流行的是“漂亮50”,也就是50只有价值的股票。这和我们A股去年的价值回归类似。很快大家都认为这种有稳健收益的股票,是一种稳赚不赔的投资方式。

  不过,此时作者的心思开始偏向了大宗商品市场,当时这个市场并非主流,属于一种新型交易,他主动去了美林证券的大宗商品部门实习。

  他的选择果然对了,一切都是回光返照,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美国股市大幅下跌。美元脱离金本位后,自然也是大幅下跌,但是由于大宗商品都是美元计价,所以制造了通胀,并引发了商品价格暴涨。为了抑制通胀,美联储随即收紧了货币政策,这让“漂亮50”这样的大蓝筹、大白马最为受伤。

  这时候达利欧总结了,教训是什么?所有人都去想“漂亮50”包赚不赔的时候,它的价值就已经反映在价格之上,后来事情继续发酵,他慢慢感觉到,似乎所有事情都是历史的情景再现:宽松,股市就会上涨,但同时制造通胀;而压通胀就要紧缩,股市就要下跌。

  这些逻辑不断地循环上演。1973年以后,大家因为股市暴跌,都不愿意炒股了,都开始去炒大宗商品了,他反而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潮,很多机构都愿意高薪聘请他。每年2。5万美元的薪酬,这在哈佛毕业生里,已经是高薪了。


  后来“水门事件”爆发,本来这跟经济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人们就是担心,莫名其妙地担心,所以都抛掉了股票,股市继续下跌。这种无理由的担心,让作者想起了1966年股市触底的样子,这又是一次历史重演。人们极度悲观,低价甩货,美联储很快放松货币,此时他就预感市场即将触底。果然水门事件半年以后,股价触底。

  达利欧在一次交易中买入并持有猪腩期货,连续几天都发生了跌停。他早上一到交易所,价格就跌到下限,停止交易了。这让他百爪挠心,因为卖不掉,也不知道后面还要损失多少钱。这次惨痛的经历后,他总结到的原则就是:你在进攻的时候,一定要想好防守,否则你的钱根本就保不住。
  后来他跳槽到了希尔森公司,成为了期货对冲业务的专家。

  有些公司经营的产品受到价格波动影响比较大,所以就需要在市场上建立一些对冲仓位进行保护,让收益能够更加平滑、稳定。但是作者太放荡不羁了,跟这家公司有点格格不入,自己雇佣了一名脱衣舞娘,甚至跟老板起了冲突,给了老板一拳,然后就被解雇了。但客户都很喜欢他,并愿意一直追随他的去向。

  事实上这时候他已经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就叫桥水,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把大宗商品卖到其他国家去,希望这个公司成为桥梁。1975年之前陆陆续续做了几笔业务,但公司其实已经名存实亡,直到他辞职之后才重新启用了这个公司。

  他在自己的公寓里腾出了一个卧室,就开始创业了,继续为他的老客户提供服务。他自己也做一些交易,他一头扎进了牲畜、肉类、粮食和油料种子这些市场之中。相比于股票,他更喜欢这些东西,因为简单,因为有形。股票市场可能会扭曲很久,比如保持很长时间的低估或者高估,但在大宗商品市场不会,这里的价格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意愿,所以你只需要分析他们的供需关系、成本以及库存就可以了。

  作者通过经验的积累,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比如通过牛和猪的饲养数量,吃多少粮食,就能预测出有多少肉何时上市,以及有多少谷物和豆粕在何时会被消费。

  他也能够通过降雨量来预测产量。得到这些数字和预测之后,他就能对价格准确下注了。这些模型也随着交易逐渐被完善,甚至现在用的东西和最早用到的东西,完全不同,相去甚远。

  但是正当他觉得,这次绝不会赔钱的时候,一次交易又让他损失了10万美元,这是他当时一大半的财富,还让客户损失惨重。这事给他的教训是,没有任何东西是确定的。

  70年代末期,很多客户经常打电话来咨询他的想法,于是他觉得,仅仅做风险敞口管理,似乎还不够,他决定开始当个自媒体人,每天把自己对于交易中的热点观点写下来,放在媒体上发表。

  这个习惯,如今他已经持续了40年,发表了一万多篇内容,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每天迫使他反思和研究,并让自己的想法有文字可查。在看错的时候,可以重新梳理逻辑,有助于他提高业务能力。

  作者当时有两个客户,一个是麦当劳,这个就不用介绍了,另一个是雷恩加工。给麦当劳提供鸡肉的。

  当时麦当劳推出了麦乐鸡,但是犹豫要不要上市,它怕鸡肉价格上涨之后,会吃掉它的利润,而雷恩也不愿意用固定的价格向麦当劳提供鸡肉。

  作者思考了好久,给出了一套方案,那就是可以通过谷物期货和豆粕期货,锁定你的成本,这样雷恩加工就可以给麦当劳提供固定的报价了。麦当劳把成本固定下来之后,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而养殖业最怕的就是农作物成本上升,所以一般都会做期货来对冲。如果谷物上涨,那么实业利润必然被压缩,但期货市场赚到了大钱,一样有利润。雷恩加工就是这样,在作者的精心策划下,他们最后在期货市场上赚到的钱,比养鸡和卖鸡还多。麦当劳当然也很划算,养鸡的赔钱卖给它鸡肉,它的成本也被保证了下来。

  1978年,美国的通胀率开始快速上升,1979年,当时的美联储 沃克尔宣布要把货币供应量限定在5。5以内,以遏制通胀。当时他计算,这个货币增速将打破恶性通胀,但也会引发一场债务危机。

  也持有同样观点的是当时的首富——邦克·亨特,他也跟作者交换了看法,并想把他的财富从纸面上转移到大宗商品上,尤其是白银,希望用白银对冲通胀。

  邦克·亨特从1。29美元盎司开始买入白银,一直买到白银价格接近10美元,这时候作者提醒他,美联储已经开始遏制通胀了,该是出手退出的时候了。因为他发现,一旦短期利率超过长期利率,那么资产价格就会下跌,经济也会下滑。

  但这次首富没有听他的,首富的判断是中东的石油大亨都在买入白银,所以白银还会继续涨。作者一看,既然劝说不动,那就自己先退出来吧。结果最后白银价格一路狂飙到了50美元,首富更是富得流油,而作者因为收手太早,错过了大量的涨幅。

  他正在懊悔不已的时候,市场又风云突变,银价暴跌到11美元,这给首富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一个堂堂的世界首富,直接给白银干到破产了,美国经济也大幅下滑。这时候作者转而又很宽慰,庆幸自己跑得早。这时候他总结了一个教训:时机就是一切!

  还有《大空头》里的巴里博士,他做空太早,结果差点被投资人给撕了,老板弄死他的心都有,基金也命悬一线,差点就倒闭了。但最后一场金融灾难,到让他一战封神,当年巨的八成,到后面看,也显得微不足道了。

  1980年,美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到了最高点,那会国债收益率都超过了10。此时的美联储进退维谷,要么继续印钞票,让经济保持增长,但通货膨胀那时候也过了10,资产价格极度膨胀。或者采取极其严厉的紧缩政策, 彻底打垮通胀,但这也会同时杀伤经济,谁有债务,谁死得就越快。

  事实上也只有这两条路,没有中间道路可选。此时作者的观点是,这场大萧条跟三十年代如出一辙,债务已经相当庞大。他当时觉得美联储选择第二条路的可能性更大,一场债务危机即将爆发。

  一开始市场并没有向他预想的方向变化,但有了白银这次教训,他其实并不着急,他相信自己只是行动超前而已。

  1981年秋天,美联储果然开始紧缩,这让他在债券上产生了巨大的回报。但后来美联储又开始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他们用印钱的方式应对钱荒。

  8月份墨西哥债务违约发生,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债务危机很可能全球化。但是也正是因为墨西哥的债务危机,反而打醒了美联储,让美联储又开始转向提供流动性,刺激了股市大涨。

  但此时达利欧仍然不相信事情就这么结束了,他写文章说,经济崩溃的概率达到75,随即他开始买入黄金和国债、期货,来对冲美元的贬值。但是,他这一次竟然大错而特错,他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这次经济突然痊愈了,通胀开始下行,经济开始加速上升,股市开启了一轮大牛市,而且一涨就是18年。

  很多年后他才总结出来,这是因为墨西哥炸掉之后,那些资金都从借债国纷纷撤出,回到美国这个最大的经济体,都是十个锅九个盖子,有一个锅炸了,那些盖子回到了美国,于是美国就安全了

  作者:天道酬勤持而盈之 陆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