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的覆灭,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其中也掺杂着大量的偶然性。你可以认为是天要亡大明,因为明清更替顺应历史潮流,也可以说是孝庄太后与顺治帝这一对孤儿寡母跟着多尔衮捡了个便宜入主中原,不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晚明时期的几个“英雄式人物”,则是主导了明王朝覆灭这场大戏的关键!
  明王朝的覆灭,主要体现在几个晚明重要人物身上,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袁崇焕、李自成、吴三桂三人,主要从这三个人物写,后面我会以长文来叙述。陈圆圆则是一个边缘型的人物,到底存不存在“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事实笔者还需要加以考证。崇祯这个当皇帝的马马虎虎,和平年代倒是位好皇帝,勤勤恳恳干了二十来年,奈何到头来还是成了亡国之君。但是在明朝覆灭这问题的节骨眼上,崇祯反倒突显不出太多重要性。我们将明王朝的覆灭与崇祯之死直接划等号,其实很容易对那段历史造成误解,无法准确把握明朝覆灭的整体性脉络。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最遗憾的是崇祯未及时迁都南京,甚至连太子都没送出去,这为后期南明小朝廷的迅速覆灭埋下了伏笔)先来说说晚明头号人物袁崇焕,他的问题是在金庸小说问世后,才被翻出来的旧案,从那时开始,袁崇焕的故事开始被发掘出来,后来在“某某讲坛”将袁崇焕的故事推上了巅峰。不过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对袁崇焕的质疑声开始此起彼伏的出现。
  当时有人认为袁崇焕投靠了满清王朝,背判了大明王朝,所以被凌迟处死是罪有应得。
  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理由如下:
  袁崇焕当时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可以说整个辽东和北京周围的军队都归他统帅,如果他要投靠了满清王朝,那么皇太极早就挥师入关迁都北京了,历史也就改写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袁崇焕被杀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崇祯皇帝生性多疑,皇太极使用反间计,崇祯皇帝信以为真,冲动之下下令凌迟处死袁崇焕。
  就算上反间计。为什么从皇帝和文武百官到黎明百姓都对他恨之入骨?当年魏忠贤罪大恶极都没有人去生吃他的肉啊,为什么北京街头上万人争着抢着去生吃袁崇焕肉的人?难道所有的人都是傻瓜?都中了那个幼稚的可笑之极的反间计?其实明朝的灭亡和袁崇焕并没有根本的关系,明朝最终是亡于流寇,不是满清!而且袁崇焕是死于崇祯三年,而明朝却亡于崇祯十七年!
  实际上袁崇焕当然没有背叛明朝投靠满清,但是他的死也不是千古奇冤,只能怪他性格悲剧,做事狂妄自大,犯下弥天大罪,最后被凌迟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其实当年崇祯帝把袁崇焕关在监狱了一年,但是文武百官和万千民众群情激奋,一日不杀袁崇焕天下人一日不安心,崇祯不能因为袁崇焕一个人得罪天下人吧!为什么这么说呢?
  1。崇祯皇帝登基后,其实很重用了袁崇焕,袁崇焕为了得到崇祯皇帝的宠信,吹牛说用五年时间把满清给灭了收复东北。
  2。袁崇焕上任之后利用崇祯的信任,狮子大张口大量索要钱财。崇祯皇帝倾尽全国财力、人力、兵力、物力都给了袁崇焕。然而他却皇太极进行了议和!他是想囤积粮草,兵马后再战,其实这部棋错的太大了。因为皇太极此时却率领兵马趁机平定朝鲜,朝鲜当时是明朝藩属国,满清的大后方。当时朝鲜告急求救,崇祯皇帝命令去援助,袁崇焕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他只想固守,最终就这样失去了朝鲜。想想满清没有了后顾之忧。还不是要攻打你。
  3。袁崇焕不经审判,当场处死了毛文龙!虽说毛有错,但作为大明王朝一品大将,也算大明忠心耿耿。贡献巨大,没经过皇帝同意,临时处死毛文龙。导致毛文龙的部将纷纷投靠了满清,最出名的是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史书记载当崇祯皇帝听到这个消息时,惊得大汗淋漓!
  4。此时的满清已经如虎狼之师,然袁崇焕竟然没有认识到错误。为了当初对皇帝的承诺,他竟然用钱向皇太极赎买土地,甚至在满清遭遇了灾荒后,他还主动提供粮食!这个可以说说致命的错误。此时的皇太极征服了蒙古部落!可以说如虎添翼。
  5。皇太极率领大军绕蒙古一路只逼北京时,袁崇焕得到情报,却未在半路伏击。而是没有皇帝的命令,私自调动大军进京。此时皇太极的大军也到了北京城下,就造成了很多人怀疑袁崇焕带来了清军。事实证明袁崇焕并不擅长野战。清军在北京城周围洗劫一空,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烧杀抢夺,所有当时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对他恨之入骨。
  那时候的袁崇焕已经得罪了天下人。但是崇祯仍没有要杀他的意思。关了一年之后。仍难以平文武百官和万千民众群愤。所以才出现了开头的一幕。袁崇焕不仅是要杀,而且要用最严酷的手段杀!
  如果你是崇祯皇帝会不会杀袁崇焕?
  答案是肯定会的。甚至早就不能容忍了,就把袁崇焕杀死了。
  其实到最后袁崇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在在临终前他写下了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不管怎么样,我认为他仍然是一位英雄,只不过是悲剧英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李自成,其实很多人不喜欢他,毕竟李自成逼死崇祯,推翻了明王朝,却又守不住天下,还逼着吴三桂投靠了大清。所以很多人都说李自成是千古罪人,并且基于李自成不与明朝一致对外,从而将李自成给定性了。但是李自成是千古罪人吗?只能说他罪不至千古,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也不足以支撑他成为贤人!而且李自成与大清之间也是你死我活的立场,只能说这是最顶层人物的策略问题,也就是李自成个人的问题。
  对于李自成,笔者其实非常不喜欢,但是又无奈于李自成眼光的局限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有几点问题对于李自成而言是跑不掉的。
  第一是敌我不分,做大之后,不知继续巩固扩大力量,而是把眼光盯在京城,打下京城后仅派遣数千人奔赴山海关,殊不知多尔衮带着大清铁骑气势汹汹的赶过来了;
  第二是扒了明朝祖坟,痛失明朝百姓支持,以前有人一直否认这一点,认为明朝正是痛失民心,才导致天下大乱,被李自成推翻了。但是大清入关以后,打的却是恢复明室,为崇祯报仇的旗号,这就很有意思了。而且根据《明史》记载:!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 ,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设天佑殿大学士。”李继迁是谁,西夏太祖,党项人!
  第三是内部不团结,听信牛金星的谗言,冤杀李岩。李岩是谁?崇祯十三年以后李自成的辉煌都是李岩帮忙建立的,最著名的那几句“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皆是出自李岩之手。
  第四是纵容部下,逼反吴三桂。李自成进驻京城后,放任部下胡作非为,家族的人被杀的差不多了,还拿他爹祭旗,从吴三桂个人来说,他焉能不反?
  李自成但凡眼光放长远一点,有点大局观,就断不会一步步把自己带入深渊。接下来再说说吴三桂,吴三桂这个人很是复杂,说他是大奸之人也是南明小朝廷的意思,不过从军事才能来讲,吴三桂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当时明清交替之际,吴三桂的能力绝对超群,可不是袁崇焕、祖大寿可以比拟的。不过很多人对他的认知依旧深陷于后世文人的“时代意见”当中,却很少从当时他所处的环境来看待整个问题,也就是说未以“历史意见”来概括吴三桂此人!
  很多人都说吴三桂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一己私利才不顾全大局,最后引清兵入关。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冲冠一怒为红颜”是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写的,后多出现在文学作品里面。但是在《文学遗产》季刊1980年第一期,明吴三桂本身并不想降清,在明朝内部崩塌之后,镇守边关的吴三桂想与新的中央政权(李自成)谈归顺问题,以便稳定局面。(其实这很能理解,在明朝灭亡后,吴三桂肯定需要给自己以及部下重新定位)很多人都认为吴三桂是因为族人被杀,老爹被李自成拿来祭旗,小妾被抢,才联合清军打李自成的。不过这仅仅只是后世文人墨客们一厢情愿的认为,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以“时代意见”来掩盖掉吴三桂所处的“历史意见”,却不想吴三桂后面还拖着十万军民。
  起先吴三桂是想投靠李自成,你可以说他是为了继续坐拥高官厚禄,但是归顺满清却不是当时吴三桂的选择。于是一直在派遣信使与李自成接触,希望拿到一个准确的答复。但是偶然性就出现在这里,吴三桂派去给李自成的信使被清军劫持了,多尔衮知晓了吴三桂的处境,于是果断去与吴三桂谈合作。而李自成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吴三桂的回信,于是就领兵布阵进军山海关。吴三桂看到李自成率大军前来,以为李自成看了信后不想招顺自己,于是吴三桂想投靠李自成的想法破灭了,就寄希望与清军合作,消灭李自成,恢复明朝宗室!确认定陈圆圆在京城城破之时,已不在京城,早就到了宁远(兴城,在锦州南边),不久病死。吴三桂本身并不想降清,在明朝内部崩塌之后,镇守边关的吴三桂想与新的中央政权(李自成)谈归顺问题,以便稳定局面。(其实这很能理解,在明朝灭亡后,吴三桂肯定需要给自己以及部下重新定位)很多人都认为吴三桂是因为族人被杀,老爹被李自成拿来祭旗,小妾被抢,才联合清军打李自成的。不过这仅仅只是后世文人墨客们一厢情愿的认为,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以“时代意见”来掩盖掉吴三桂所处的“历史意见”,却不想吴三桂后面还拖着十万军民。
  起先吴三桂是想投靠李自成,你可以说他是为了继续坐拥高官厚禄,但是归顺满清却不是当时吴三桂的选择。于是一直在派遣信使与李自成接触,希望拿到一个准确的答复。但是偶然性就出现在这里,吴三桂派去给李自成的信使被清军劫持了,多尔衮知晓了吴三桂的处境,于是果断去与吴三桂谈合作。而李自成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吴三桂的回信,于是就领兵布阵进军山海关。吴三桂看到李自成率大军前来,以为李自成看了信后不想招顺自己,于是吴三桂想投靠李自成的想法破灭了,就寄希望与清军合作,消灭李自成,恢复明朝宗室!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之时,并未降清,而是以合作的姿态与清军联合剿灭李自成,力图恢复明朝宗室,而清军与李自成入关的口号也是为崇祯报仇。经过山海关之战,吴三桂联合清军打败了李自成,之后吴三桂多次请求恢复明朝,多尔衮为了稳住吴三桂,将吴三桂派遣去了陕西绞杀李自成,而南方的南明小朝廷也成立了,多尔衮为了稳定北方局势,派人与南明小朝廷义和,提出剿灭李自成以后再迎回明朝皇帝回京,还在京城厚葬崇祯演了一出戏,哪知道南明小朝廷那群只知内斗的脑残竟然相信了多尔衮的计谋,跟清军联合起来了!
  等到李自成死后,清军在北方基本将局势稳定,随后掉过头来攻打南明,南明于是又跟清军打了起来,还把吴三桂列为头号通缉犯,恨不得把吴三桂这个引清军入关的叛徒打入十八层地狱。这时的吴三桂驻扎在西北,再次跟清军提出回归京师,遭到了多尔衮的拒绝,而且多尔衮还把南明的诏书给吴三桂看,断绝了吴三桂与南明联合的想法,也断绝了吴三桂恢复明朝的想法。本来吴三桂的根就在明朝,这下吴三桂是彻底没了根脚,眼见大势已去,吴三桂遂成了清军的马前卒,开始攻伐南明。不过吴三桂依旧不怎么安分守己,最终还是爆发了后面的三藩之乱!
  明朝的覆灭,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明朝本身已经病入膏肓,单凭几个人也是很难拯救的,不过从这几个英雄式人物,我们依稀可以从“历史意见”当中看清到底是谁主沉浮!

  
  
  
  
  
  明末第一大汉奸孙之獬

  
  孙之獬,字龙拂,山东省淄川县人。是明朝天启年间进士,孙之獬做官时正是魏忠贤当权时期,为了前程他也加入阉党,天启皇帝死后,新登基崇祯皇帝立刻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随后崇祯下令焚毁编纂的书籍,可是谁知孙之獬却抱着吹捧魏忠贤的《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他也因此遭弹劾。这年八月,孙之獬被罢官贬回老家。这次没能治他死罪,留下一个大患,孙之獬被罢官后一直待在家里与世无争,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孙之獬带头剃发降清,清廷随即就将他召入了京城,任命他为礼部侍郎。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朝廷也没有严格规定汉臣和满臣上朝所穿的朝服规制,所以汉、满大臣各站一边。孙之獬求宠心切,急忙将自己和家人的头发剃掉,改穿满臣朝服。打算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博个满堂彩。 可是谁知,上朝后汉臣们看不惯他这副谄媚的嘴脸,拒绝他站入汉臣的班列中,而满臣自认为高人一等也不让他站在满臣的班列,恼羞成怒的他马上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认为当今天下已定,汉人如果衣冠束发礼那就是不顺从本朝。心系明朝,这话触动满人的神经,于是清廷便下令要求汉人全部剃发易服。
  剃发令一出,致使整个江南百万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而这一切都源自孙之獬,孙之獬的建议让百万人人头落地,但他也因自己一时恼怒之言,而遭灭族之祸,“顺治三年,孙之獬因受贿卖官被弹劾,又一次被革职遣还老家淄川。当时山东因剃发易服而导致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入淄川城后,将孙之獬一家老小7人全部杀死,而孙之獬本人怎被五花大绑,全城的人将他嘴巴被缝上,用针在他头上和身上扎了密密麻麻的小洞,然后用猪鬃插进去给他植发,,最后被斩首在被肢解,死后连清廷都不给他任何表彰和抚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