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早晨,总理在会上说,我是总指挥,怎么能不到一线?如果道路实在进不去,可以空投,你们也可以把我空投过去嘛。
  
    图片记录历史瞬间。此次汶川地震,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总理灾区行的一系列照片相当醒目,照片里温总理是生动的,充满情绪的。在新闻图片选择的五个层次——佐证 信息 形象 情绪 亲切感中,当然优先考虑最高的那个层次。
  
    从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到此次地震,在巨大灾难中,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所发布的图片,也在逐步突破国家领导人拍摄的一些既定思维,把温总理当作了一个真正的“人”去拍摄、去编发,非常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引发读图的最高级阶段——知觉阶段。它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含有一些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的、属于人类共性的因素,引起读者的联想与共鸣。这种有机会成为经典的新闻照片,对于报纸来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汶川大地震过去了一个月,我们终于可以尝试着收起悲伤和泪水,回过头来,静静的翻过那一张张图片。我们请到了温家宝总理地震灾区照片的拍摄者——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姚大伟,来讲述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其中,一些故事和细节是我们在此前的新闻报道中没有看到过的。(撰文摄影姚大伟)
  
  
  
    5月12日夜,温家宝在位于都江堰的简陋的灾区前线指挥部工作。本报此次发布,是这张照片第一次公开。
  
  
  
  
  
    5月12日,温家宝在都江堰市中医院的废墟中,透过缝隙向埋在里面的人喊话
  
    紧急赶赴灾区
  
    5月12日。
  
    一个黑色的日子,注定将写入中华民族的灾难史册。
  
    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 0级强烈地震。
  
    15时50分,我和文字记者李斌接到紧急采访通知,16点半前必须赶到西郊机场。温家宝总理决定立即赶赴四川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时间太紧,我背起摄影包就出发了。
  
    16时40分,专机起飞。机舱内气氛紧张。总理坐在桌前,表情严肃透着焦急。他摊开一张四川省地图,和随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抗震救灾的部署。总理说,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他一直眉头紧蹙,但语气镇定。以总理为总指挥,下设8个工作组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在飞机上宣布成立。
  
    开完会,总理一个人又研究起地图。我和中央电视台的摄像王威留了下来,总理看见我们还没走,就对我们说道:“你们可能得跟我待几天了,这不是一两天的事。今晚我就在灾区。”
  
    总理说:“下午两点多,我坐在办公室里,突然感觉晃动,我起初还以为是我血压高了。但我很快看到了报告。我马上给刘奇葆(四川省委书记)打电话。他说他正赶往灾区。等我再给他打电话时,就打不通了。”说完,总理向舷窗外看去。过了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来,看着我们说:“我要发表一个电视讲话,让大家不要恐慌。下了飞机,就要播出去。”
  
    19时10分,专机抵达成都太平寺机场。冒着余震,总理乘车向震中汶川县进发。
  
    20时30分左右,车队抵达都江堰。此地距离汶川还有50多公里。前方来报,因道路全线塌方,交通已经中断。天色漆黑,飘着毛毛细雨。总理下了车,径直走进在路边临时搭建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部很简陋,几根电线杆之间拉起一块彩条塑料编织布,远处看很像路边卖西瓜的棚子。一辆临时开来的发电车为指挥部提供了紧急照明。总理坐下后,工作人员在总理面前把地图摊开。灯光亮度明显不够,总理看地图和翻阅文件时,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打着手电筒。风很大,地图不时被掀起,有人拿了几瓶矿泉水压在上面。先期抵达的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打开一个笔记本电脑向总理汇报灾情。几位来自解放军和武警的将军站在总理身后,不时地向总理补充介绍一些情况。就在总理听汇报的过程中,又地震了。我站在那里,感觉地下在动,桌子也在晃。总理还在那里继续听着汇报。
  
    22时许,冒着细雨,温总理来到都江堰市受灾严重的中医医院查看灾情。一幢5层高的楼房已全部垮塌,一百多名病人和医护人员被埋在了废墟下,武警官兵正在进行紧张救援。当听说废墟上面的水泥板的缝隙里还能听见人的声音传出来,总理从工作人员手里拿过一个扩音器,就向废墟上爬去。
  
    此时,余震不断,重型起重机正在作业,废墟上断残的墙体随时可能进一步坍塌滑落下来。随行警卫都很担心,试图劝阻,但总理仍然执意要爬上去。有警卫赶紧拿来一个救援头盔给总理戴上。
  
    我拿着相机从旁边快速爬上废墟里的一段断墙,明显感到脚下的颤动。
  
    总理艰难地越过一个倾斜的水泥柱,拿着扩音器凑近缝隙向埋在里面的人喊话:“我是温家宝,救援人员正在抢救,大家一定要坚持住,一定会把你们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