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国均 熊家林
  我叫黄国均,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涪陵工务段涪陵探伤车间退休党支部书记,也是这个车间的对口“五老”。

  

  年前读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莽莽成昆出大山》长篇通讯深受感动。深感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印证了“要想富,修铁路”的民谣。成昆沿线彝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生活,正是一代代铁路人传承发扬“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创造的奇迹。



  

  成昆线通车不久,18岁的我初中毕业,响应毛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来到大巴山,与犂头、耙梳、锄头、挞斗、箩筐、扁担打了一年交道,深感农业的落后,农村的荒凉,农民的疾苦。按劳动力大小评工分,栽秧,挞谷,犁田,打坝,挖红苕,割麦子,釆摘胡豆、豌豆,一天10个工分的全劳力壮汉,一年到头,生产队积累的现金分配,分到手的现金不足300元。



  

  一年后,响应党中央“保卫国防,维护不丹边境领土安全”的号召,穿上绿军装,入伍来到西藏边陲,摸爬滚打,勤学苦练,伴随“嘀嘀哒哒”的发报声度过5年军旅生涯,在党的雨露阳光哺育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2年夏初,我怀揣“振兴国民经济大动脉”的梦想,退伍来到通车不久的襄渝线广安工务段,成为铁路道班的一名“啄二哥”,同工友们一起,面朝道床背朝天,一把道镐捣半天,哨子吹得啹啹响,数着三三二二一一,捣着二十四镐,捣完一根半轨才下班,与道镐、三字扒打了一年交道后,在党组织雨露阳光哺育下,成长为党委组织员、纪检员、劳资员、劳资主任、行办主任、车间党支部书记。



  

  峰回路转,26年一日还。2008年盛夏,生产力布局调整,广安工务段撤销并入新成立的涪陵工务段,我从襄渝线的广安线路车间,调任渝怀线重庆北的涪陵检控车间(现涪陵探伤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负责渝怀、襄渝800公里正线登乘机车添乘检查,提取分析轨检仪数据上报下传,为段线路技术科和各线路车间,设备维修养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对管内钢轨及钢轨焊缝进行周期性探伤检查。



  

  当时的现状是:探伤职工犹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居无定所,走到哪里黑哪里息,过着“牛郎织女”似的生活。加之不少职工来自逃婚、躲债的“精英”,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艰难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任务,导致人心思走,上访、打架、斗殴、吸毒、旷工者有之。是“成昆精神”激励我,“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涪工精神鼓舞我,在即将退休的有生之年,站好最后一班岗,履行好“领头羊”之职,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引导探伤工,把肩负的责任,上升到“‘钢轨医生’,旅客运输安全守护神”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在我退休前的9年里,带领探伤职工“精准”探测每一寸钢轨,每一组道岔,每一头焊缝,及时发现各种伤损钢轨、伤损辙叉心、伤损尖轨、伤损焊缝3860多头,确保了襄渝、渝怀线、渝利高铁旅客运输安全。



  

  酉阳跟班。那是8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酉阳站的天空灰蒙蒙的,秋阳从天际边吐出一丝淡淡的晨曦。黔江探伤二班,这天,安排在酉阳区域钢轨探伤作业。



  

  7时30分,我同车间指导工长石勇,准时来到站台上,班组的7名职工,已经在运转室门前忙碌开了。田亮提水,胡志斌弄仪器,高俊峰整理对讲机,没有一人闲着。看到个个精神饱满,有条不紊,分工有序,手足麻利,打心眼里感觉到:思路对了头,职工有干头。只要职工们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防断”保安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



  

  黔江探伤二班有职工8人,今天上岗7人,班长古武是2007年退伍军人,共青团员,身高1。8米,戏称古大汉,一直要求上进,去成都学历培训了。上岗的7人中,有3名退伍军人,3名高职大专生,1名老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