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不是脱钩,而是“未富先老”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第一个全欧洲范围内的财经生活公众号。
  鲁晓芙(XiaofuLu),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范围内的投资并购业务。
  致力于搭建中欧之间的投资、商贸、文化合作桥梁,广交朋友,互通有无。

  中国是世界工厂,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工业产值,但是,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还面临着较大威胁。

  例如很多人认为美国主导的跟中国制造脱钩的政策,在中国之外建立一套独立于中国的产业链,对于中国制造危害比较大。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个因素危害更大。

  那么,中国的制造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长此下去,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还能持久吗?

  中国制造业的盛世危言,GDP占比加速下滑

  我们先看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情况,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里,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从2。7飙升到19。8。从2010年起,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就超过了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而且保持到现在。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只能说是“制造大国”,还称不上“制造强国”。

  为什么呢?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了一个《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从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来看,中国是在制造强国的第三梯队,落后于第一梯队的美国,和第二梯队的德国和日本。

  而且,研究还发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还停留在“规模发展”,而发达国家大多是以品质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作为优势竞争力。

  比如,像是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比率”平均在30以上,而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始终在20左右徘徊。中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虽然同比增长6。8,但是,只相当于美国同期水准的五分之一(20。46),相当于日本和德国的三分之一(32。8,33。2)。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横向比较中,没有优势。

  而且中国自己内部,制造业的比重也在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比其它国家发生得更早更快。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在2006年时是32。5,到了2019年时,已经下降到27。2左右,而且和其它的工业化国家相比,这个下降速度过快过早。

  日本大和证券甚至曾经做出预测,中国最早将在2022年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虽然这个预测有点危言耸听了,我们也应该警醒,提早做好准备防范风险。

  中国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美国在27年里下降了8。1个百分点,日本23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而中国只用了13年就下降了5。3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明显过快。

  而且,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它们都是在人均GDP分别达到1。7万、1。9万和2万美元的高收入水准时,制造业比重才开始下降,而中国呢?在2006年,中国人均GDP是3,069美元时,制造业比重就开始出现下降。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制造业比例快速下降呢?

  适合制造业的劳动力减少, 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很快,而且一直持续到2011年。到了九十年代以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经是工厂车间的主力军,那时候,制造业不愁找不到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也因此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这也是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口红利。

  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这种优势现在已经没有了。每年一过完年,中国就会上演一波招工热潮,不过这些年,制造业“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很多老板都在感叹,以前是老板挑工人,现在是工人挑老板,月薪8,000也招不到人。

  从2012年到2019年,中国16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数量和比重上都已经连续8年出现下滑。

  我们知道,中国政府前几天刚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数是8。8亿人,这个数值比2010年减少了4,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8个百分点。

  另外的数据则显示,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从2008年到2018年,平均每年减少2。84。2020年的农民工总量,比2019年又减少了517万人。也就是说,支撑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劳动人口正在越来越少。

  不仅如此,农民工也有老龄化的趋势。从2008年到2019年,21到30岁年龄段的农民工数量,减少了1,200万;而50岁以上农民工的比重,则从11。4上升到24。6。

  有在劳务中介机构工作的朋友介绍说,以前主要是季节性缺工,年轻人其实用不完,像是机械厂、模具厂、电子厂、纺织厂等等,都是年轻的小伙和姑娘们,但现在,年轻人少了,工人们老了。

  很多学者都预测过,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

  也有分析表示,中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也就是劳动力已经从过剩变为短缺,未来的经济增长要依靠改革和创新来驱动。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早就没了,从今年到2025年间,中国劳动力预计每年都会减少1,000万,将面临着供给和需求双双萎缩的局面。

  年轻人不愿进工厂, 也导致制造业人才短缺

  此外,中国制造业“用工荒”的另一大原因,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工作。

  这一代年轻人,因为成长环境不同,择业观念也在转变,对这些人来说,制造业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即使农村出来的孩子,也不愿再像父母一辈那样,从事高强度加班、低福利保障、工作环境简陋以及流水线、螺丝钉式的普通制造工作。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和制造业相比,一些灵活自由的工作,对他们的吸引力要更强一些,像是外卖、快递、网约车这些服务行业。在2019年,中国快递业人员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餐饮外卖员总数也突破了700万人。也有数据显示,在2020年疫情期间,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新增外卖骑手58万人,而其中有40都是从制造业转行的。

  当然,收入较高也是吸引年轻人加入这些行业的一大原因。《2020年送餐员就业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外卖骑手平均月薪是8750元,已经超过了行政、文员这些白领岗位。而2019年时,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就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从事生产制造等工作的人员平均工资,每月不到5000元。在2020年,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只有4096元。

  而造成这种工资差别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类外卖平台不需要像工厂雇主一样承担雇主责任、缴纳社保等费用,所以这部分费用就被转化在相对较高的薪酬水准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制造业的低利润所决定的,中国工信部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2。59。

  在各种因素叠加下,制造业招工难也就成为了一个突出现象。遭遇用工荒的企业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年轻人不愿从事一线蓝领工作,占到90;其它原因也包括,工作条件或工作环境较差,以及企业提供的薪酬福利缺乏竞争力等等。

  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工厂的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日益完善,企业对知识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缺乏一线熟练工人和高级技工。但是,中国的学历教育没有办法解决工厂的燃眉之急。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毕业生都想当白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学教育和现实需要脱节,实用型岗位人才奇缺,不实用的专业人才又扎堆。

  虽然中国多年来一直强调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但是制造业比例下降、劳动力不足、实用技术人才短缺,以及部分外资撤离等因素,都让中国的这个目标充满不确定性。

  困扰中国制造最大的难题,就是中国制造未富先老。。。。。。

  如果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大家点赞转发,谢谢。

  附:一位女性朋友坐在对面,房间里放着轻柔的音乐,对着比利时精酿啤酒和法国玫瑰酒,西班牙小吃和意大利火腿片,我们聊聊欧洲。

  网红经济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现象,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中国的网红经济在发展中迎来了爆发点,实际上,欧洲各国的大小网红们,也将目光投向了神秘的东方大国。

  德国学者说:“中国是全球网红经济的发动机,也是世界第一网红经济国。

  在网红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大活力和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