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受贿金额2030多万元,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转载】
文章目录
2014年2月24日,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安徽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受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毋保良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办案人员介绍萧县毋保良案,起诉书涉及的行贿人,不仅几乎覆盖了萧县所有的乡镇和县直机关,还包括了萧县四大领导班子的成员。不少干部送礼时是“成群结队”,半公开化”,年节送礼成惯例,人数多、涉及面广,送礼者从县领导班子成员到县直、乡镇领导,乃至退休干部。
公诉人还特别指出,有一起涉及党政干部的“权钱交易”尤其恶劣:2008年4月,萧县教育局局长邢华因违反有关规定被媒体曝光,在当地造成不良影响后被免去职务。邢华为了尽快恢复职务,同时调整妻子王建乐的职务,夫妻俩分4次送给毋保良28万元。事后,毋于2010年4月将邢华任命为萧县体育局局长,在当地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用人腐败和官商勾结成为权力滥用的两大风险点,问题“一把手”权力失范带来的官场逆淘汰和社会生态恶化往往加速“塌方式腐败”的发生。从这些落马县委书记的反思中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的腐败行为受到法律惩处,但他们引发的反腐追问并未结束。如何防止类似县委书记引发的“塌方式腐败”将是当前和今后反腐及基层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贪腐表现
批发“官帽子”、与“老板”权钱交易
毋保良贪腐案分别涉及当地各级干部达近百人,可谓“塌方式腐败”的典型。
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发现:批发“官帽子”、与“老板”权钱交易是问题县委书记主要贪腐表现。
毋保良在2009年担任县委书记期间,正是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乡镇党委政府换届的前期准备和酝酿阶段,许多干部给他送钱送物。据他自述,这些人主要是县直机关负责人和乡镇负责人。“县直机关负责人给我送钱,有的是想进班子,有的是想调到更有实权的单位,也有的是副职想转正。乡镇负责人送钱送物有的是想进班子,有的想调县直机关权力较大的单位任一把手,也有的是想由乡镇长提任书记或副职转正。”“我推荐了一些给我送钱的干部,提拔了一些给我送钱的干部,满足了一些给我送钱干部回县直机关的要求。”对于送钱的人,“只要感觉和自己亲近,用起来得心应手,就推荐使用。”
萧县先后有80多名干部被免职,起诉书中显示向其送礼人员多达300余人。
一名落马县委书记说,逢年过节,下属上门;去地方调研,地方奉上红包“意思意思”;还有许多主动上门攀附结交的“老板”,这些都是捞钱的机会。“想到这些商人都是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富起来的,感觉自己很寒酸,也被人讥笑。最终走上不归路。”
潜规则
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很快重用
“潜规则”驱逐“明规则”,“干的不如送的”。作为一个地方官员的垂范和地方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县委书记一旦贪腐其对规则和地方生态的破坏性难以估量。
毋保良曾向纪检部门坦言,县委书记对干部的使用拥有实际意见的决定权,收受人家的钱物,必然会对送钱送物的干部提拔重用给予照顾,这给当地干部思想上带来混乱。在当地一度出现怪现象,许多干部处理和解决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政策规定和法律要求,而是想到给谁送钱,送多少钱才能“拿下”,才能解决问题,导致出现许多违反政策规定的人和事。
在泗县、太和两地,“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很快重用”成了那时干部提拔的生动写照。毋保良、晏金星说,这种“潜规则”盛行导致一些正派干部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这些干部不想给我送钱,也无钱可送,看到一些送钱的干部都一一得到提拔重用了,感到仕途没希望,在工作上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严重影响了工作开展。”
“不少人用公款向我行贿得到提拔后,就要收回‘成本’,甚至产生‘利润’,用手中的权力换取金钱。还有一些问题干部在给我送钱后,获得了我的保护,带‘病’在岗。”毋保良自述道。萧县县委书记带头破坏规则,大肆收受钱财,使得当地官场送礼成风。每逢春节和中秋节,许多乡镇的负责人和县直机关负责人都会以汇报工作名义到县委书记办公室送钱,节前送不掉节后送,在办公室送不掉就送到家里,一次送不掉就反复送,直到送掉为止,有的干部送一次退一次,反反复复达五六次之多。
“有时发现有的干部在节日期间没有给我送礼,思想上还会有想法,是不是这个干部对我有意见,是不是在哪方面得罪他了,直到这个干部在节日过后补上礼金,我才算放下心来。”毋保良这样描述道。
带坏社会风气,恶化社会生态。“一个人带坏一座城”是县委书记腐败的扩散。萧县这个地方,一些群众也在干部腐败风气的影响下,不靠诚实劳动致富,而是钻政策空子,靠钱权交易换取更多财富,有的甚至和一些干部勾结起来,向政府发难,骗取政府资金。
毋保良贪腐之路是从他们任县委书记之前就已经开始,而且持续十余年时间,不仅没有被查处,而且一路高升,腐败愈演愈烈。
采访中,多名干部、群众介绍,“送礼风”不仅“刮倒了”一批干部,还“刮乱”了很多东西。
——干部价值取向。一些“送钱干部”优先得到提拔重用,“干得好不如送得多”,挫伤许多干部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社会风气。“事事钱开路”观念泛滥,许多人办事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政策、法规,而是给谁送钱、送多少钱才能“拿下”。
——社会矛盾。干部“拿人手短”,不敢直面解决矛盾和问题,导致一些社会矛盾“越拖越大”。
——社会治安。萧县一些公安干警受腐败思潮影响,在升官发财上挖空心思,不思工作,社会治安较乱,发案率高、命案积案多。
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喆认为,所谓“腐败风气”都是人为产生的,“身不由己”是腐败干部脱责的借口。“干部向领导送礼,不管是短期、长期投资,一定是有所求;领导收礼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贪欲。对腐败必须‘零容忍’。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