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栏 央网转帖(进来举报)
文章目录
中央编译局长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成了又一个被网络撂倒的官员。有人说,如果没有网络,就没有腐败,的确网络反腐屡试不爽,如果没有网络揭底,杨达才、雷政富和衣俊卿也许现在官职依旧。事实表明,依靠握有公权人物的道德约束,根本无法防止腐败。防止腐败,离不开舆论监督,需要创造条件让公众把公权者盯住盯死。
【什么是网络反腐】
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作为互联网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得到中国执政者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收录了“网络反腐”的词义。
【立法反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互联网由于其开放性、快捷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成为网民表达观点诉求的新平台,这也就是“网络反腐”之所以能够有效的原因。然而,长期来看,狂欢式的“网络反腐”仅能给网民一时之快,却不是治理腐败问题的根本武器。
登录微博或打开论坛,各类举报信息、爆料内容络绎不绝,看似有真凭实据者,却也有耸人听闻之嫌。实名举报且证据确凿,政府部门因而认真对待、严肃处理。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在互联网上,人人可以随意突破道德的底线,也就意味着人人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当大家都在谩骂、攻击、诋毁时,网络也会逐渐失去公信力,“网络反腐”自然也会走到尽头。
近些年来查处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来看,很多案件是根据网民向相关机构举报提供的线索查处的。我们应该清晰认识到,治理腐败问题,网络代替不了法律,必须要法制,必须依照程序,只有法律才能真正保护举报人。而《决定》的出台恰恰是为了保护网民的个人身份信息。从这个意义上看,网民大可不必认为《决定》会影响网民对腐败行为的揭露。相反,《决定》会对网民有所约束,让网民更加负责任地举报、举证,让纪检部门更有效率的开展工作,让那些真正的诉求浮出水面,这样的“网络反腐”才能进一步成长壮大。
【网络监督成反腐重要力量】
近几年,微博的不断发展壮大让其不但成为网民的信息交互阵地,还成为了民间网络反腐的前沿。论坛和微博的发现和揭露腐败力度越发强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网络监督的力量不容小觑。
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制度反腐的一个有效补充。国家行政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刘弘毅说,民众从未减少过对官员腐败问题的关注,网络的发展给了公众一个直接便利的渠道防止腐败。
“网络反腐”甚至在网上被赋予如下定义:“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
当网络舆论力量产生了影响之后,当官员受到高度的网络关注时,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细节都开始时时刻刻受到公众的检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县级领导表示,网络监督的强大让他时刻自危:“做每件事情、说每句话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天就在网上会挨批。”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