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门槛亟需提高
文章目录
前有流入山东过期疫苗事件,近有青岛大头娃娃事件,民众相关质疑与讨论文章更引发朋友圈连续刷屏,持续释放公众焦虑,儿童健康面临重大威胁,儿童用药日益受到关注,此次事件告诉我们儿童用药门槛以亟需提高。
儿童用药标准和采购问题其实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这个现象不是短时间内产生的,而是一个积重难返的过程,单单一个部门或者一家医院想做点什么都是难以改变局面,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药品限价,如今各项物价都飞涨的情况下,很多药很多年都没有涨价,企业是逐利的,你不让他们涨价自然就只能停产,其实停产这个决定也挺无奈的,整个生产线要换掉很多东西,成本很高,对于企业而言也不是个小决策;二是儿科药用量较少,儿童只占整个人口比例的14左右,相对庞大的成人人群而言,儿科的医疗市场没有那么大,企业也就不很看重这块的市场;三是儿科临床实验很难进行,由于伦理对于儿童临床实验审核更加严格,且患者家属对于用孩子做实验较为抗拒,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成本很高,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专用药的门槛,因此大多数药物写的都是“尚无儿科数据”或者“儿童酌减”等等模棱两可的说明,所以儿童用药现状不容乐观。
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儿童的疾病特点,合理选药。好比抗菌药,只有确诊为细菌性感染的患儿才可以使用抗菌药,并应尽早查明具体的病原体,并且在治疗中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果有条件,应当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结果进行个体化给药。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药物剂量应当随着儿童的年龄及病情而相应调整,并要密切关注患儿的肝肾功能。另外对于疫苗事件引发的疫苗安全危机,实际上更多被表现为舆论传播危机,面对家长们的恐慌,不少人又再次打出了拒绝接种疫苗的口号,别说二类疫苗,一类疫苗也被殃及池鱼,这种因噎废食的选择导致了更大的危机,甚至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所以我们应该正视问题的实质,用科学的理论、现实的数据、正确的舆论指引社会、群众,用正确的办法处置相关事宜。
新冠疫情的处置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和支持,我们要把这些经验带到规范和指导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鼓励和推动针对我国儿科人群的药物研发,为祖国的花朵找到正确保护和培养的路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应制度,使过期疫苗和大头娃娃的事件不再发生。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