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是个好地方,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由于具有长城与黄河天险两大战略屏障,它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和交汇、融合地带,军事地位十分险要,也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古代烽火台这样的战争遗迹。而这些遗迹,又成为我们下一步扶贫开发的很重要的人文资源。在明清年间,河曲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黄河渡口、晋商驼道、商贸集散地和著名的水旱码头之一。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农民走西口浪潮,河曲是源头,因而积淀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优势。

  河曲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目前,我县初步探明煤储量120亿吨,分布面积400平方公里,是晋陕蒙能源 角河东煤田腹地;铁矿储量15。6亿吨;石灰岩储量601亿吨;铝土矿储量1。79亿吨;此外,还有高岭土、锰矿、油页岩、工程砂等。而且,境内水系丰富,地下水资源充沛,属奥陶系石灰岩溶水的龙口泉域出水量为1。5立方米秒;黄河过境流经76公里,落差53。1米,年平均流量823立方米秒;地表上有县川河、朱家川河、南曲沟、邬家沟4条较大支流。全县可耕地面积73万亩,其中水浇地4。25万亩,旱地67万亩,野生植物有265种,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鸡、山雀、雁、鹰、兔、黄河鲤鱼等。旱作农业中以糜、黍、豆、谷、土豆等小杂粮为主。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120。96万亩,其中阔叶林11。4万亩,灌木林13。16万亩,疏林地2。04万亩,未成林(包括新造林地)35。7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58。50万亩,森林覆盖率24。6。

  从旅游资源上看,河曲有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自然景观、浓郁的蒙汉边塞文化,有高踞山梁、独傲苍穹的烽火台和承载着金戈铁马的秦汉古墓群,有水流湍急、石崖雄居的龙口大峡谷,有沟壑纵横、民风淳朴的亘古荒塬翠峰山,有黄河上唯一居人的小岛娘娘滩,有海潮禅寺、岱岳殿、文笔塔、弥佛洞、罗圈古城堡等一批人文景观,有展示现代工业文明的大电厂、大煤矿和水电枢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二人台、黄河灯会,更有长河落日、翠岛孤烟的奇绝风景;而且,从地理位置上讲,我县位于五台山佛教文化景区、芦芽山天然溶洞景区、云岗石窟景区、平朔露天工业景区、万家寨水利枢纽景区和内蒙古大草原、毛乌素沙漠、成吉思汗陵的中心,开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河曲相继引进神华、鲁能、晋神、内蒙华鹿、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开发建设煤电、电力、煤化工产业,有力地带动全县呈现出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晋陕蒙交界地区极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板块。在我们所在的忻州市,按照全国的统一统计标准,以2007年基准,我们这个只有14。6万人的小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均位居前3强。

  正因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关怀下,我县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创户包治理小流域经验县”、“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享受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优惠政策老区县”、“晋陕蒙 角地区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县”、“中国黄河风情旅游特色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发源地”、“全国村民自治先进县”、“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突出贡献县”、“山西省循环经济试点县”、“山西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和“山西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

  但是,在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跳出忻州看河曲,我们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与隔河紧邻的内蒙古准格尔旗相比较,1978年,我县人均GDP、人均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313元、13元、59元、217元;准格尔旗分别为241元、15元、144元、420元,两县差不多。2007年,我县人均GDP2。1万元,准旗为10。5万元,我县是准旗的五分之一;人均财政总收入,我县5798元,准旗21027元,我县是准旗的27。5;人均一般预算收入我县1642元,准旗8066元,我县是准旗的五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我县2175元,准旗6288元,我县是准旗的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县9311元,准旗17416元,我县是准旗的53。2008年,准格尔旗的经济总量近400亿元,是我县的11。5倍;财政收入达74亿元,是我县的9倍。从30年增长幅度看,我县人均GDP增长66倍,而准旗高达435倍;人均财政总收入,我县增长445倍,而准旗高达1400倍。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我们的差距更大。江苏省江阴也是一个县级建制的市,2007年GDP达到1190。6亿元(人均GDP达到13627美元),我县仅是江阴的2。5;财政收入190。5亿元,我县是江阴的3。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013元,我县是江阴的44;农民人均纯收入10641元,我县是江阴的20。这叫做“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们在发展,先进县市发展得更快。现在我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两亿多元,尚需依靠省级转移支付;农村还有5。4万人口没有脱贫,占到全县总人口的13还多,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任务还很重,贫困县的帽子仍然沉重地压在我们的头上。全县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

  针对这一状况,我们要求干部、群众,自信而不自满,自强而不自卑,抓住机遇,奋发有为,开展“二次创业”。去年11月我来河曲工作以后,曾查过些资料,河曲自明代起,依托水旱码头之利,成为山西有名的运输大县、商贸大县、手工业大县、文化大县和教育大县,1927年更是名列山西税收第一县。改革开放以来,晋陕蒙“穷三角”渐变为迅猛发展的“ 角”。我县地处 角及西口经济文化圈的中心腹地,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悠久的创新活力、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根据《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河曲县将设县级市。所以,我们“二次创业”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要努力发展成为三晋经济强县、文化强县、教育强县,成为“ 角”地区经济文化辐射功能强大的宜居城市;到2050年,我们要成为“全国百强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