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2日 零晨,几位合伙人正式决定公司团队解散。
  这将是我人生中值得记忆的瞬间。


  曾经满怀激情,斗志昂扬,
  却换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的安慰。


  反思自我:
  1。 合伙人机制,必须所有人现金投入,破釜沉舟;
  2。 可控,可控,可控,方能下手,否则只是为别人做嫁衣;
  3。 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碳,忘记别人的吹捧,强大自己才是王道;
  4。 梦想可谈,但冷静下来要仔细数下口袋里的银子;
  5。 机会不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是留给有人脉关系的人,选择优质合作伙伴慎为重要;
  6。 先小人后君子,因为小人太多了。


  共勉。


   更新
  时间回到2012年底,上一家公司的老总从HK飞来南昌,邀请我作为合伙人,组建一家软件公司,在星子的天沐温泉,坦诚相见,一同规划产品方向,讨论业务模式,团队的建设。就这样决定干了。三位核心合伙,HK BOSS负责港澳区的业务,主控全局;
  另一个技术牛人,负责技术研发团队;
  本人负责国内业务、团队管理和财务;
  与HK BOSS合作,始于2006年,一直是他带着我从研发、技术支持、销售、项目管理一路走过来,助我成长,应该说我是一个他值的信任的人,他是我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2013年4月中旬,我在南昌陆续招聘了五六个技术开发人员,人来人往,最后留下三个比较踏实的小伙子,因为前期业务方向是为香港和澳门的客户提供开发服务, 香港有一个销售团队,约20人;
  随着业务的开展,陆续发现两地模式出现较大的问题, 那就是沟通的有效性,导致返工较多,影响成本。 最后决定将团队成员带到深圳,并在深圳正式注册了软件公司。
  创业的日子很苦,说在深圳成立了公司,其实只是租了房子,两室一厅,即办公,又住人,条件十分艰苦,就这样的条件下,坚持了一年。


  2014年6月,因业务有些拓展,又招了几个研发人员,所有决定在国贸大厦附近租个了写字楼,70平,离口岸近,经常要过香港与客户交流需求,现场处理问题。 此时公司每月开支已到达8万左右; 2014年下半年HK业务出现了问题,难以支持,并开始裁员,但并非起到好的起色, 同时国内的业务开展都是由本人一个人在做,单枪匹马,拿了些零散的项目,但不足于支撑开支,HK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定位,与国情还是相差较大。 在跟踪一个大项目时,消耗了公司所有团队的精力,前后四个月,彻底拖跨了财务平衡。 摆在面前的,就只有解散团队,或者找第三方收购, 一个收支无法平衡、业务模式不新颖的团队,收购?谈何容易?最后本人垫资20万进去,缓了一下,算是再次坚持。


  2015年,最艰熬的一年,大力推进国内业务,寻求与大型软件、硬件公司的合作,各方谈判都很融洽,但实际操作却无人响应。 与什么大型公司合作,就不提了。项目跟进也不敢怠慢,只要有钱,不论多少都干,只要能养活研发人员就行;员工看到公司如此景象,也开始陆续辞职。


  不幸中的万幸,以失败告终的创业,三个合伙人,没有造成经济损失,没有因合作失败而相互埋怨,各方之间给予了最大的信任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