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深切关注民生 深度解析热点
  2010年,《人民日报》的《民生周刊》全方位关注民生,迎着问题上、向着深处挖,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专题研究性的深度报道,得到人民日报社领导的肯定,在广大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也给今后编好周刊、做好策划以启示。
   启示之一
  叫得早,能够提出有预见性、前瞻性的问题,敢叫第一声
   2010年的《民生周刊》推出不少具有前瞻性的独家报道,见报后不仅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相关话题的讨论,并带动其他媒体追踪跟进。
   《民生周刊》创办后,一直力图通过做深度报道形成自己的独家。《民生周刊》每周出一期,位置是第17版。从时间上讲,因为要提前3天拼版,很难抢到最新最热的突发事件;从版次上讲,不是靠前的版面。如何吸引读者、形成自己的优势?周刊经过探索,基本的认识是,深切关注,深度解读,紧盯当下社会现象,挖掘属于自己的独家。
   在信息传播渠道大大增多的今天,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读者迫切需要剔除泡沫,获取独家的、表层信息背后的东西。我们所做的就是密切关注社会变化,梳理庞杂的信息,发掘并反映新闻事实的潜层信息、因果关系和发展趋势,真正做到了“独家”和“敢叫第一声”。
   在这方面有几组成功的策划:
   最近,许多媒体和网络在进行“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调查及报道,而这一热点话题正是源于《民生周刊》2010年11月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当时,周刊敏锐地发现社会上许多人自称“弱势群体”,其中既有底层群众,也不乏一些收入和地位都较高的强势群体。人人自称弱势说明了什么?绝对的弱势群体为何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周刊组织了上下两篇报道,分别是《谁是弱势群体》,配发评论《哭穷和真穷》,以及《我不想一直穷下去——走近弱势群体》,配发评论《穷莫成穷的原因》。这两组报道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许多媒体及专家都就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求上流”是2010年互联网上的一个流行语,而这个新词汇也是《民生周刊》报道创造的。2010年9月,《民生周刊》刊发报道《向上流动的路如何畅通》,见报后立刻引起热议。之前,社会各界对“贫二代”、“富二代”的议论不少,这种现象的背后潜藏着什么问题?文章敏锐地发现当前阶层板结的倾向,并提出“让所有人都怀有一个‘中国梦’”。这一报道见报,当天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创造了新的词汇“求上流”,百度百科因此专门编发了新词条。关于《人民日报》引发“求上流”热议的延伸报道,直至2010年12月《广州日报》等媒体还在跟进。
   更早一些,在2010年2月,《民生周刊》推出了《孩子入园真不易》的报道,在媒体中较早关注幼儿园收费高、入园难的问题,此后多家媒体陆续跟进报道,并最终引起高层的注意。可以说,“入园难”是在媒体的推动下,逐步得到政府重视的。
   启示之二 敢碰硬,不回避问题,敢于触及时弊,触及热点难点问题,触及敏感问题
   民生报道必须立足研究问题。怎样抓问题?就要有股劲,敢碰硬,对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都敢于站出来,不失语,不缺位,敢碰硬、敢较真。《民生周刊》去年的一些报道得到了社会舆论的踊跃呼应,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去年5月6日,《民生周刊》以整版篇幅推出专题报道聚焦“用工双轨制”,包括头条《双轨用工何时休》、言论《不该让他们“低人一等”》。文章见报后,读者反响热烈,不少体制外员工打来电话、发来邮件,倾诉自己因双轨制用工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的说:“我盼这篇报道盼了6年了,终于有人给我们说话了。”这一报道有如此高的热度,关键是真正触及矛盾。因为我们发现,用工双轨制涉及面广、矛盾突出,这样的话题契合当前和谐劳动关系的大主题,正是《民生周刊》关注的重点,值得深入挖掘,因此在劳动节后的第一期《民生周刊》推出这组关注普通劳动者权益的报道。
   我们认为,民生报道就是要扎根在最广大的百姓生活中,关注民生热点、聚焦百姓难题。只要真正贴近百姓生活、耐心聆听他们的期盼和意见,坚持平民视角、真诚地为他们呼吁,必然能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也必然能获得读者的肯定和欢迎。
   《民生周刊》创办一年多时间,其中许多报道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而这些报道无一不是关注民生热点难点、深入调研的结果。除“双轨制”的报道之外,2010年1月底在水价改革的关节点,推出聚焦水价的通讯《水价上涨怎么看》、评论《水价成本,有无水分》,3月关于“地王”的报道《房价何时不疯涨》、评论《央企不该当地王》等文,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在触碰热点、难点问题的时候,由于有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这些报道除了得到广大读者认同,也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认为分析得准确到位。2010年6月24日的头条《农村用药状况堪忧》,虽然文章不是很长,但由于及时发现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国办秘书局据各网站转载情况汇编的“互联网要情”上作出批示,要求陈竺、张茅等卫生部领导督促解决农民用药问题。
   启示之三 挖得深,研究探讨问题追求深度,写出来龙去脉,写出事物本质,写出变化趋势
   对一些各类媒体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民生周刊》的做法是全面搜集材料,全面分析情况,以事说理,以理服人。
   房地产可以说是2010年上半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在5月房地产新政实施后,各种围绕着房地产的新闻、评论更是此起彼伏。《民生周刊》全程关注这一领域,先后推出两组报道,全方位、深入地对房地产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分析报道。
   上半年,《民生周刊》推出《楼市冷眼看》系列报道,分别聚焦楼市的刚性需求、高房价背后的高地价、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信息混乱等话题,对楼市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下半年,又推出《深入看楼市》系列报道,对住房的基本属性、土地的属性和政府的责任进行探讨。
   这两组报道一开始就定位于深度,没有盲目跟风炒作,去做诸如“房价会涨会落”这类最热门、但往往很难说清楚的话题,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对楼市一些基本情况的梳理、基本问题的分析上。因为,在各种论调层出不穷、有时甚至相互矛盾的背后,恰恰是对一些基本情况没有理清楚,在楼市乱象的背后,恰恰容易掩盖一些基本的问题。我们坚持理性分析、全面看待。比如,一些人们已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不是有偏颇之处?《刚性需求会支撑高房价吗》就是围绕这类观点来探讨,明确提出“不受价格影响的纯刚性需求非常少”,这一报道在网上也得到2万多名网友回应。再比如,对于一定程度上造成房价高涨的房地产投资,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对其利弊全面看待,并配发了言论《不买房该买什么》,使这一民生话题进一步延伸。坚持理性分析,使这两组报道有了一个高起点,也变得更深入、更立体起来。这两组报道见报后不仅受到读者好评,主管部门也认为“说到点上”、“帮忙不添乱”,应当说正是得益于最初的定位。
   去年以来,道路拥堵出行难,成为百姓热议话题,周刊及时推出《破解出行难》系列报道,从公交换乘、停车之患、绿色出行3个方面,报道百姓出行的种种不便与困难,及大城市交通的弊端,并探讨解决之道,报道引起广泛反响,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组报道也充分体现了追求深度的理念。
   启示之四 贴得近,深入民众、体恤民情
   关注民生就必须深入民众。去年下半年,周刊推出《走近》系列,以调研报道的形式分别走近租房户、弱视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切实落实“三贴近”原则,报道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群,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使民生报道更加可读。民生是个大主题,又是一件件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小事。我们捕捉这样的映象,在时代背景下进行解剖,可以体现历史进步的印记。
   这些报道虽然不一定是很大的话题,也不一定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但我们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加深报纸与平民的感情,了解基层一线的实际状况。这一系列尝试也得到社领导的肯定。
   关注民生,我们将继续努力。
  
  QQ:57042267
  电话:0791 686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