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命脉
    和人一样,有了美丽的外表和丰富的内涵,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从而展现自己特有的魅力。对于城市而言,只有深厚的城市底蕴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会吸引外商,而环境则是城市吸引力最直接的表现,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是改变石家庄现状的必经之路。
    要改变现状,首先得解决一个所有城市发展过程都必然面对的问题:是坚持以往那种以破坏生态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去大跨步地发展经济;还是面对事实,将环境、经济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考虑,建立一个高度人性化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
    石家庄在20世纪建国以来,由于平汉、石太、石德等几条铁路的修建,工业经济发展市主要以机械、电力、建材、医药、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基本是高耗能,强污染,传统密集型的工业。过去的几十年虽然创造了财富,促进了社会发展,但是,大规模的工矿企业都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恶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21世纪的石家庄再不能走原来这种只追求经济利益的老路,而是要追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走上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新路。”有关专家呼吁。
    环境恶化的的确确影响了石家庄的发展。在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全国47个最具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的排行中,环境竞争力排名45位,几乎落在最后。两个数据说明:牺牲环境得到的非但不是飞速的发展和强劲的综合竞争力。相反,城市发展因此而增添了更多的负担。可见,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失去了环境谈发展犹如纸上谈兵,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主宰石家庄命运的秒表,在倒计时未结束之前,我们必须将环境保护的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瞻远瞩地改变石家庄。
      生态突围
    城市生态环境的创建是城市文明进步一大标志,也是城市持续性发展的必须。生态城市的建设涉及城市规模、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绿化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就像人身体上的各个循环系统,缺少哪个部分都无法完成一次完整的新陈代谢,而正常的新陈代谢则是健康重要标准。对一个城市而言,可持续发展正是城市机体运行的新陈代谢,只有它才能保证城市建设的持久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给出了药方。
    “在北方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在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当前最重要的应该是太行山、滹沱河的绿化。”政协河北省环资委的一位专家如是认为。“对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和滹沱河沿岸作为绿化重点,同时,对城区基础设施绿化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实施计划,与各部门联合执行,这样就可以大造石家庄的绿色生态屏障。”
    其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是可持续发展工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其关键在于将产业结构以最科学的方式进行调整,使经济与城市资源的变化发展相协调,以最少的浪费换取最大的发展。”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马教授这样说道。这就要求在调整产业布局时,必须根据资源条件,淘汰能耗高、收益小的产品,优先发展能耗小的精细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使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将工业区内的村庄整体迁出,并且注重生态环境用地,尽快制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工业结构调整规划》,把环境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
    此外,重视经济政策在减少污染中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企业主动采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各项环保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防治污染问题。尽快实现生活燃料燃气化,冬季采暖集中联片供热,提倡用瓶装液化气。
    最后,专家认为,城市管理必须做到联合执法,强化管理。近年来石家庄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筑工地较多,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统一管理,不能在一部门刚竣工,另一个部门又挖沟,要学习北京市的做法,由城建、环保、监察等部门组成“控制扬尘污染联合检查办公室”,联合管理城市建筑施工,定期对扬尘进行检查,定期通报,限期整改,严格处罚。
      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需要引入第三种机制即社会机制。这是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补充、完善和监督。一个居民是某个区域自然资源的共同享受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共同施害者,区域内居民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因此,通过社会机制可以唤起社区居民的利益共同体意识和环境意识,从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入手来保护环境。通过社会机制的作用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是一种可行的有效机制。”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绿色知音”环保组织创办人张忠民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对大众进行环保教育一些独到见解和主张。
    另外,张教授强调在重大项目的环境评价中要求进行公众听证,这样既可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又可以在判定开发过程将如何对其周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时向整个社区提供有效的声音,同时鼓励公众对环境事务的参与性。重污染企业应该与居委会签订“环保公约”等等,让居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