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逼走精英
  
    【一些企业往往以招本科、硕士学历的人才为荣,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形象。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人才积压、失衡。】
    目前,用人单位要求普遍提高,文秘、营销等职位也要在本科以上,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更要求为硕士学历。一些企业往往以招本科、硕士学历的人才为荣,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形象。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人才积压、失衡。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同样阻碍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武汉一所大学2000年统计5年来毕业学生流向时发现,除西北、东北的学生不愿回去外,河北的学生也是不回本省就业。作为河北省会的石家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人才去建设别人的城市心里不知是啥滋味。其实,这不能全怪大学生。石家庄的产业结构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国企的历史遗留、多数经营不善等问题导致企业机制死板、待遇低,而外企、民营企业又较少,没有吸引高级人才的企业环境。
    事实上,石家庄人才机制不是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而是对吸引高科技人才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像大连、镇江等城市,为吸引高科技尖端、紧缺类人才实施各项优惠待遇:分房、解决家属工作户口等等一系列牵引政策。
    石家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室主任分析,高新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和创业环境还不成熟,一大批人才因待遇及无施展才能的平台等问题而离开。
    记者了解到,石家庄的研发机构效益好的54所、13所,而其余的研发机构效益均不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英特尔中国公司在上海成立研究院,一次注资4亿元人民币。
  
  整合人才战略
  
    【为了城市发展,在未来的10年内,我们所需的人才也应进行战略性规划。】
    石家庄市空间战略规划将把石家庄打造为中国的药都、纺织中心、华北商埠及现代综合农业大市,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发展。为了城市发展,这就是说在未来的10年内,我们所需的人才也应进行战略性规划。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配置才能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李景林称,石家庄市未来几年配合整体城市建设的人才战略目标是,到2005年全市人才拥有总量要达到60万人(其中市属要达到40万人);到2010年全市达到73万人(其中市属要达到50万人);两院院士今后5 10年实现零的突破;博士生、硕士生、副高职以上人才及拔尖人才要有明显增加;双学历、双职称的复合型人才和外向型商贸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人才结构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与社会、生态结构的发展要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增量补充;大力提高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人才的比例;创建全市战略家人才队伍,到2005年初步创建起有当地特色的战略家人才体系。
  
  制造城市引力
  
    【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要在石家庄多培养名牌的企业、企业的名牌,才能吸引人才加入,而改变现在“人才漏斗”的现状。】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才机制创新是人才兴冀的必由之路。
    要创新、要改革,转变观念是关键。尤其要转变墨守成规、凭经验办事的习惯,增强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政府也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人才结构、改善用人环境、加大对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机制,构筑人才新体系。
    国有企业应突破现有的薪资体系,敢于不拘一格地启用优秀人才,同时改变职称评聘终身制。即在全面实行职称评聘分离的情况下,突破以职称定工资的分配方式,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工资”政策。实施人才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分离的办法。档案工资按国家确定的标准执行,作为计缴养老保险的依据;实际工资与个人业绩挂钩,由单位按岗位、业务能力及贡献拉开差距发放,使工资分配向优秀骨干倾斜。
    建立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是留住优秀人才的土壤。政府和企业常常以为引进高级人才是关键,实际上是:不栽梧桐树,难引凤凰来。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只能导致人才的不断流失。
  加强城市规划、强化品牌建设,以发展经济吸引人才回流。
    “像经营一个企业一样,经营一个城市。”石家庄市有很多自身的优势,只有抓住关键、突破重点,才能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要发展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就必须重点对医药、纺织工业所需专业人才配置合理。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就必须重点配置第三产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相互配合的人才价值链。
   因此,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要在石家庄多培养名牌的企业、企业的名牌,才能吸引人才加入,而改变现在“人才漏斗”的现状。许多知名企业虽然在县或乡镇,但还是吸引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所以经济是最终的拉动力和向心力。同时加快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政策力度,引进外资也是吸引人才回流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只是天天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了。培养人才生长的土壤和经济环境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