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想二
文章目录
【八:暗涌】
其实一直认为暗涌是王菲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可是每个人都只记得流年,可能因为暗涌是粤语歌曲的原因吧。很多的人听不懂,所以就放弃了。
但是还有另一个暗涌的版本却是大多数的人所不知道的,那就是黄耀明的暗涌,第一次听的时候是在看《愈快乐愈堕落》,在电影结束的时候,镜头从大桥慢慢的向上推向天空,黄耀明妖娆的声音由远及近,由弱到强,回荡在城市拥挤的车流和妖艳的灯火中。
那个低沉而极富磁性的的声音,一直就在耳边萦绕: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越不可碰……
就在这歌声中,结束了一个故事,一个很多人都不会记得的故事,就连我,也将会忘记,在未来的日子里。也都不复记得。
但我会记得这首歌,是因为飞给我唱过,那时候仿佛所有的声音就消失了,就只有他的声音在我耳边回旋——其实我再去爱惜你又有何用 难道这次我抱紧你未必落空?
我点起一支烟,听着这首歌,慢慢的将一个人从我的生命中清除出去。
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痛,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遗憾和无奈。
既然没有能力去改变些什么,也只有无奈的去接受,哪怕我不能坚强,我也必须面对。
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历史在重演,这么烦嚣城中没理由相恋可以没有暗涌
爱情没有理由,我却学不会放弃。
苦痛,悲伤,哀愁。那一页页都将翻过去。
但我不知道等待我的下一页会是什么。
只是那么美丽的东西永远都不属于我。
故事也永远是别人的更加的美丽炫目。
【九:魑魅魍魉】
他告诉我,就算是我的文才比他的再好,一下子想读出这几个字来都很难,这是他特意挑选的,后来这个ID变成了我的。
又一次登临上他的论坛,翻阅着他留下的属于他的文字。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他告诉我,在生命中的纠缠,只不过是一场幻觉。可以在轰然之中悄然的消失,然后被安静地遗忘。
我淡淡的笑了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说话,反而更习惯用文字来倾诉自己。
有时候忽然在想,如果没有这些文字,以后的我将如何纪念?又将如何告别?
忽然眼睛变得湿湿的,我伸手轻轻触碰那略带温热的液体,发现眼泪在不知不觉慢慢的流了下来。
这就是结束?这就是告别?一如我们之间所有的默契,不需要言语的解释,不需要过多的掩饰。
有些结局是大家都不用说明的离别,有的过程是我们都不必要知道的经过。
就在那轻轻的一举手,悄悄的一转身,所有的一切都不必要言语。
我们都在失去,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忘记,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再度拥有。
就如同一场彼此较量的竞赛,我慢了一步,所以我输了。
因为我不曾忘记,所以我无法再拥有。
【十:告别时光】
曾无数次想象我们告别时的情形,我以为我会很痛苦,可是我错了。我以为我不会流泪,可是我错了。
他告诉我,你错了,你的一切都错了。你想的都错了!
我又笑了,原来自始至终都只是我一个人的戏,一个没有对手,只有观众的独角戏。
哥哥选择了和我们告别,有人说他是因为入戏太深,无法脱离。所以他选择了结束。
而我的这场戏要到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不需要说再见,不必要去留恋,一切的一切都不用再理会,反正都不会再有人过问,也不会再有人心痛。就如同一场早已没了演员和观众的电影。总会走到结束的那一步。
身体的需要让人的感情混乱,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
身边的人,远方的爱,那个才是最重要的东西。那个才是最值得的追求?
在这个迷乱了时空和感觉的世界,在那个寂寞的深夜,我们彼此用身体的吸引,企图忘记灵魂深处的寂寞。
在快乐的时候我们发出阵阵的呻吟。在那一刻,只留存一个念头,如果可以一直这样快乐,我愿意为此付出一切哪怕就在这一刻死去!
感官上的刺激更加反映出灵魂的空缺。我们在记忆中留下了一片片的空白。那一片片的空白填满了回忆里每一段空间。
过去,现在,未来,复杂交错且混乱着,那些交错的时光。飘荡在城市的阴暗角落。点滴寄语。纷乱破裂。
在一支支燃起的香烟中,我将所有的过去烧成一点点的灰烬。
在我们告别的时候,其实就是埋葬了一段无法过去的时光。
【十一:或者】
在深夜里总会看到一些不眠的精灵,在这座寂寞的欲望城市里游走无眠。
我想问他们在寻找着些什么,但是知道或者不知道又能改变些什么?
我追寻着那些暗夜的精灵们留的的痕迹,
看着它们在那么美丽的夜色下留下它们优雅的影子。
我在不断的追寻着它们的脚步,却不小心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在一起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去那里?
是的,我们,要去那里?
或者,留下的都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而那些值得纪念的,都已经被抛弃,在决定的那时候,都已下决心统统忘记。
包括所有的欢乐和悲伤。包括所有的爱情和想念。
或者,我们还是朋友。或者,我们什么都不是,或者,或者,或者……
或者,其实就是给你一个无奈的选择题,答案是早已注定的。
你只能选A,或者你可以选择B,或者你可以选择C。或者你可以选择D。
但是那都是错的,你只能选择A。
或者,这就是我们必须经过的。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0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