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心理重建
文章目录
海南 :心理重建
作家王小平著有一书,名曰《出发》,集中了其多次演讲的全文,开篇就讲教育培训的五个层次,其中第五个层次为:“心理重建”。王小平先生著书立说推销其激发潜力、迈向成功的教育培训理念,他的这个“心理重建”恰好被我“盗用”来谈谈我对海南积弱成疾、长期不作为状况的理解。
海南弱不弱?弱!而且是很弱。
胡锦涛去年四月中视察广东时,要求广东发挥“基础比较强,区位比较好,潜力比较大”的优势,“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咱海南工农业基础弱,水电路公共文化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弱,人口素质弱,官员素质弱,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无一不是短腿;位处微博海角——最多只能算是“独特”;潜力也就摆在那,像我们的小小岛一样——一览无余,没有多少的悬念,像“泛珠三角”这样的概念炒作根本轮不到海南的份。与广东相比我们当然是很弱了。
而将海南放置于全国范围内进行衡量,还是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按各省区平均值、上限平均值(指大于各省区平均值的省区再平均)和下限平均值(指小于各省区平均值的省区再平均),将各省区经济增长率分为以下四类(参见表1)。其中,第四类是经济增长率低于下限平均值的省区。包括吉林、河南、甘肃、海南、湖北、贵州、湖南、安徽、云南和新疆等10省区。除海南外,其余均为中西部省份。
表1 2002年我国各省区经济增长格局
资料来源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与展望》
海南历史上是流放失意封建官员的荒蛮之地,远离中原文化,孤悬海中。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我是很欣赏的,还是个贫穷的中学生时就花“巨资”购下,反复品读。其中就写到海南的母性文化(最近海南在线有贴子似乎把相关的文字贴出)。我对海南的母性文化的理解是比较灰暗的,冼夫人,一个封建女子,竟然可以代替丈夫领兵统治的海岛,在当时皇土当中,到底能算个什么郡呢?建省设特区前海南是广东的一个行政区,尽管建省后行政级别与广东相当,但仅仅是行政级别而已,投资、消费、出口,海南没有一项可以望广东之项背,即使是与其较发达的地市比较,海南的产值、出口、人均收入又哪有深圳、东莞、佛山甚至是惠州的几分之一呢?
长期积弱,“造就”了海南从平民到政府、从投资到消费、从文化到体制的疲软病态。
常说铁打的海南流水的官,曾经十年换四任书记,人均两年的在任时间,外人对此多咋舌称奇。咱海南父老倒早就习惯麻木了,频繁的换官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力的阻止甚至向上反映,我们只是顺从,只是不断地好奇打听新任书记省长的“后台”背景,直到卫省长的出现,大家似乎恍然大悟:地区长官是不可以那样“来也冲冲,去也冲冲”的。当然,十年不挪窝也是个问题,只是这个问题又基本是海南独有的。民间的不发达,市民社会到来的遥遥无期,阻碍了海南社会的有力互动、良性博弈。
说海南积弱成疾,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人才的外流。这些在海南出生、念完小学念中学,然后在外面广阔的世界里摸爬滚打读本科念硕士或者出国度层金的兄弟姐妹们,他们的不归,难道用“人往高处走”就可以解释得通的吗?请不要将社会运作的不畅、用人机制的不公与个人的志向选择混为一谈啊。他们的不归,仅仅意味着海南就业压力的不加重吗?弊病重重啊,我的朋友。短期的政府绩效考核,不正常的后门安插、内部黑箱。而最近政府大力引进大量博士,安排到高校、政府中,实在只是拣芝麻与丢西瓜之举。……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貌。
建省十六周年的纪念文章中,21世纪经济报道的“再造海南”提得最为响亮。系列文章从省长破题到区域发展、企业战略、产业选择,唯独没有提到“心理重建”。而这是基本,也是关键所在。
卫省长提出并大力推行的行政机关执行文化开始触及问题的外围,但是路还是很长,就像王小平先生的《出发》里面讲到的,“心理重建”在第五个层次,是问题的内核。路很长,但海南的跬步已经启动。
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我固执地认为海南会走出来,从疲弱中走出来,从迷乱中走出来。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0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