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创业路【转载】
文章目录
记者占林涛——湖北晚报
看上去很美的葛根产业市场,并不是一块轻易就可以享用的蛋糕。
十年的创业路,有朋友反目,有濒临倾家荡产,有峰回路转,直到2011年,尝尽苦辣和辛酸,胥宝友才苦尽甘来。
最难时期,仅剩100多元
丹江特产葛根粉、葛根粉条;武当特产葛花茶……,尽管公司的产品全是湖北特产,但胥宝友却并非地道的湖北人。
2000年,拿着20万年薪的高级工程师胥宝友37岁,毅然买断工龄,回到南京老家,开始第一次创业。
对于这番常人不解的举动,胥宝友自有缘由。长期的公务应酬,胥宝友患上了严重的脂肪肝。一次偶然的机会,友人向他推荐葛根粉,食用数月后,胥宝友的脂肪肝竟然真的好了。
胥宝友笃信好产品一定能够拥有好市场,认准葛根是一个创业的好项目。虽有满怀激情,也不乏对市场前景的理论分析,但由于不懂得经营管理,砸下几十万元的广告费后,新成立的公司很快陷入资金难以周转的困境。
胥宝友不得已卖掉位于南京浦口区服装城一栋三层楼的小洋房,用于维持公司资金周转。2003年春节发完职工工资后,胥宝友手里仅剩下100多元。借口公司业务繁忙,自觉无颜回家的他,把自己关在一个临时租住的小房间里反思。
2004年,胥宝友找朋友借了20多万,开始调整经营思路。他一边在广播电台做广告,一边做社区宣传,每天早上四点至五点,就开始带着员工从浦口到南京,利用中老年人晨练的时间发广告,做宣传。
虽然每天的付出没有多少回报,有时候还要遭受白眼,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开始有人关注、购买产品,逐渐有了不少回头客。
朋友反目,事业尽丧
胥宝友的葛根事业开始走“上坡路”时,胥宝友了解到,湖北竹山县及周边有丰富的野生葛根资源。有人正在寻求伙伴,共同开发野生葛根产品。
因为南京周边的野生葛根资源并不丰富,这对于既想研发野生葛根新品种,又缺少资金的胥宝友来说,是相当大的诱惑。
2005年春节刚过,胥宝友带着简单行李来到湖北竹山县,与合伙人注册了一个新公司。凭着前几年积累的经验,很快企业就做起来了,两年就拥有了三层的办公楼,总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厂区。
然而,正当胥宝友筹划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时,以往主动提出不参与管理的合伙人,乘他前往武汉开会之机,突然派人进入公司,强行把持了财务等重要部门。
由于分歧越来越大,胥宝友只好强忍内心的愤懑,出让股份,退出公司。他甚至发誓:“以后再不来这个地方做生意。”
三次创业,再受打击
在南京平复心情的那段时间,多位朋友从湖北致电胥宝友,鼓励他“男人在哪里跌到,就要在哪里站起来”。
胥宝友很快萌发了第三次创业的念头。2007年4月,胥宝友带着妻子,来到野生葛根资源尤其丰富的丹江口。
吸取前车之鉴,胥宝友挑选几个人一起入股,并且严格明确分工,成立湖北十堰绿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为了能接近野生葛根资源,并获取优质的生产用水,他把厂址选在了丁家营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生产环境虽然好了,但由于位置偏僻,企业面临招工难。胥宝友和妻子不得不亲自上阵,既是老板,兼任葛根新产品的研发人员,还干搬运。
刚开始生产粉条的时候,产量不高,质量也不好,胥宝友带着工人们不断试验,在温度三四十多度的房间里一呆就是一天。达到滑爽、有嚼头、久煮不糊的标准后,粉条的质量稳定了,胥宝友开始实验如何提升产量,从50斤,200斤开始,一直到日产突破1000斤。胥宝友的妻子由于劳累,在做粉条切割时,被切割机切去了两个手指。为此,胥宝友深深自责。
2009年,公司销售额大幅提升,但是命运的齿轮又一次露出残酷的一面。一位创业合作伙伴撮合其他人员排挤胥宝友,他们甚至召来当地社会闲散人员,威胁其在三天之内退出股份。为此公司一度停产。
但这一次,胥宝友没有退缩。他抱着必死的心态,拿着菜刀站在公司门口,驱赶前来闹事者。最终,在其他股东和妻子的支持下,胥宝友坚持了下来。
加强研发,实现盈利
最困难的时期终于过去,胥宝友组织工人们把公司装修一新,引入新的设备,重新投入生产。
葛根制品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深加工、产品系列不够丰富,相关多集中在葛根粉、葛根素、葛根茶等少数几个产品上,同质化严重。与其他企业将卖点放在地方特产、包装创新等不同,胥宝友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产品的研发上。
葛根经过加工,提取葛根粉、葛根素后,会留下大量残渣。一般企业处理方法是将其丢弃。这些残渣中含一种纯绿色无污染的天然纤维。胥宝友经过反复试验,针对白领及中老年人容易患颈椎病等情况,他将残渣中的葛根纤维处理后,加入不少道地药材,研制出葛根保健药枕。仅此产品,便可以将生产原材料成本收回。此外,公司专门针对容易饮酒过量的人群,开发出葛花醒酒胶囊等保健品。
胥宝友一方面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创新,一方面突破特产就地卖的粗放式经营,通过团购、商超、个人消费的划分,将同一地区的经销商由一变三,由原来的粗放式销售转为精细发展。
2010年8月,胥宝友在武当山镇设立电子商务部,避开实体经营中店面租金、商超进场费等各种高昂成本。品牌打出去之后,公司迅速在网络上找到数家分销商,同时在成都、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经销点。
目前,通过网络实现的销售额,已经占到绿田公司销售额的近40。胥宝友终于首次实现了盈利。
小小的葛根,在惠及百姓生活健康的同时,能否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
葛根产业:在陷阱中期待破局
记者占林涛
葛根浑身是宝,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用葛根提取的葛粉,既是医药工业原料,又是副食品,还能制成延衰抗老、美容保健等多种功能的食品,因而映射出巨大的市场前景。
湖北具有“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土地资源特点,葛根资源极为丰富。各级主管部门也对这一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给予了扶持政策。
近期,《产经周刊》记者走访发现,整个行业的现状表明,葛根产业并没有爆发出完全的生机,多数企业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行业整体经营状况欠佳
葛根广泛分布于湖北、云南、湖南、江西等地。我省从事葛根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较多,钟祥、黄陂、宜昌、十堰、襄樊等地都有企业生产。
目前,钟祥的葛娃食品有限公司、丹江口的绿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保康中坪葛业开发有限公司、武汉俩发科技有限公司等,几乎都是地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其中,钟祥葛娃食品有限公司葛粉产品远销日本,2009年实现销售额3670万元。此外,公司还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项目——中华葛文化风情园。
丹江口的绿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加强产品研发,打造网络品牌。
保康中坪葛业开发有限公司重金聘请咨询策划公司,打造“神正南参”葛根茶等高端产品,赢得市场叫好。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葛根产业虽亮点不断,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葛根产品相关企业总体规模一直提不上去。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的屈指可数,多数在100万至500万之间徘徊。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除了上述几家企业之外,目前80从事葛根产品生产的企业,经营状况都不甚理想。
葛根产品加工有季节性,一般是11月到次年3月集中采购原料,集中生产,其他时间都是销售。目前野生葛根的收购成本为每吨1200元左右,生产工人以临时工为主,但普遍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野生葛根的药用价值非常高,但出粉率只有6左右,人工种植的葛根出粉量则要高很多,含粉量25。目前市面上不少打着野生葛根旗号的公司,销售的多半是人工种植葛根,或者互相掺杂,导致消费者对行业整体信任度的下降。
目前葛根产品消费长期处于小众市场状态,整体销量不高、主流客户群较为分散,一些大经销商觉得没什么利润可图,小经销商又欠缺市场运作能力。
土特产的陷阱
长期以来,企业习惯把葛根定位为一种地方特产。因为这种定位,很容易获得一些天然的优势。即使自然销售,也能够获得一定的销量。
以土特产作为产品定位的企业,首先是普遍安于现状,舍不得牺牲利润来细化市场、培育消费生态,冲击规模,单体企业的规模提升自然受到很大局限,从而导致整个品类的突进速度一直较为缓慢。
其次就是营销思路偏于保守,普遍缺乏炒作、宣传功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销售方式也偏于粗放,对市场的细化和精耕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深度分销,导致市场普遍没有做深、做透,甚至稳定健全的核心渠道都没有。
目前,多数企业都没有稳定的样板市场,缺少专注和规划,往往是打到哪里算哪里、哪里要货就做哪里的流寇主义,产品一般都是流向三四个省,甚至七八个省。
客观而言,葛根产品有功能基础和特色,有继续深挖的市场潜力,参与其中的企业也具备做大、做强的可能。但是地方特产这种基于竞争策略所采取的细分,束缚了企业的创新和相关产品的市场容量。
目前,以葛根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市场主流价格带为60元至200元区间,缺乏高端价格支撑。对于价格百元左右,又没有品牌支撑的保健品,消费者很难建立足够的信心。其次作为礼品,目前的价格定位,也不适应高端的场合。
对于消费者而言,再多保健功能特产,它也只是特产。此时所谓特产的意义,已经不再是稀缺的产品,而是特定情境下才消费的产品,也就是偶尔消遣一下的产品。
其次,葛根作为特产食品,产品的主要卖点不在口味,而在保健功能。达成保健效果,需要长期食用。就一般消费者而言,特产似乎很少出现在长期食用的菜单里面。真的有需要,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去药店。
缺乏消费频率,产品整体价格档次又不高,总体销量如何上得去?基于此,相关企业要做的就是不妨把葛根产品从封闭的、单一的特产定位中解救出来。
全价值陷阱
葛根浑身是宝,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葛根备受青睐的原因。但是生产资源具备的优势,却并不一定必然转换成生产企业的优势,有时反而会成为陷阱。
不少葛加工企业,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做的是全产业链;围绕葛根开发的产品,普遍涉及多个产品形态,处于小而全的状态,“吃干榨尽”做的是“全价值”。有葛根面条、葛根粉丝、葛根豆丝,也有葛根素、葛粉、葛花茶、葛花解酒胶囊等产品,做得很丰富,但是也很杂。
从丰富产品线,节约生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解读,这些产品创新都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市场运营能力。
从生产葛根粉,到生产葛根饮料,看似进行的是相关产品开发,实则进入是保健品、快消品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更不提后续还有葛根饮片,葛根素提取物等大跨度的品类延伸。
企业的跨品类延伸,最大的问题便是渠道重建。受到行业属性的制约,进入的企业在原有领域积累的技术资源、渠道资源、人脉资源基本上得不到任何的继承,有的甚至需要建立完全不同的渠道、招聘完全不同行业背景的营销人员。
这其中的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往往会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跟不上趟。而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恰恰是葛根生产企业的短板所在。
如何让葛产品叫好又叫座
记者 占林涛
虽然众多的行业人士都看好葛根产业,但是叫好声一片的葛根产品销量却并不显著。这个扶持发展了十多年的产业,亟须从多方面寻求突破。
尽快实现品牌化
目前,整个葛根加工行业可以说只有领先企业,没有领军企业。90的企业产品大多还只能在微小的局部区域销售,市场容量有限。消费者所熟悉的葛根产品品牌也几乎没有。
一个企业,要想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必须走品牌发展的道路。只有推出为消费者所辨别,接受的品牌,才能保持企业销售的不断提升。
同样,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也都离不开领军品牌的带动。已经形成一定优势的龙头企业,要率先突破行业惯性,果断出手,快速把盘子做大,否则在混乱的行业生态下,劣币会驱逐良币。
对于这个行业而言,品牌化的前提是必须有高端产品带动。近年来,大众对健康、营养食品的追求,已经拓展到主食之外的休闲食品、保健品,这为葛根产业开发高端产品孕育出了相对广阔的市场空间。面对人力、物流等成本的不断上涨,葛根加工企业必须摆脱依靠走量、低利润的产品市场模式,在高端产品的研发上加强功力。
做高端,简单地说就是把产品价值做实、做多,将品牌形象做高、做出不同,用产品中充盈的价值满足人,用产品之外的品牌附加值吸引人。
例如以野生葛根为原料的企业,就可在产品方面选用不同的等级的原料来制作不同档次的产品,以区分不同消费层次的目标人群。比如完全可以用生长期50年以上的野生葛根,或者单颗重达800斤的野生葛根,作为卖点,开发与众不同的高端产品。
一个行业一旦出现领军品牌,就会建立比较稳定的品牌雁阵。稳固的品牌雁阵的形成,就是一个行业进入成熟期的标志。领先企业应该在品牌创建上有更多动作。
进行消费引导
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很多消费者已经知道葛根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一项简单的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对葛根的认知中,53的消费者认为葛根产品主要针对老年人,只有28的消费者直接购买过葛根产品。
至于产品好在哪里?没有几个消费者明白。尤其是80后乃至90年后,这些正在逐渐成为主力购买人群的消费者,更是缺乏对葛根的认知。整个葛根行业,做媒体推广的企业太少,宣传力度太弱。大部分企业只想做跟进者、模仿者。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葛根产业要形成动销就显得十分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葛根产品多数仍以地方特产卖点,主力渠道靠团购的原因。
目前葛根产业急需进行必要的市场教育和消费引导。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跨不过这个阶段。但是到底谁来做这些事情呢?在高额的广告费面前,估计没有企业愿意当先烈。
不想当先烈,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具备摆脱惯性思维的能力,切勿将眼光局限于葛根这个生产原料的卖点上。除了广告这种形式,企业在产品包装形态、销售渠道、传播方式上,都可以进行创新,同样能够达到引导消费的目的。
香飘飘奶茶开创杯装形式,凭借方面、时尚的特点收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年轻人的热衷。这不仅成就了杯装奶茶这个冲调品类,更因此成就了一个行业。而反观我们的速溶葛根粉等产品,至今仍是采取的大包装策略。为什么不能开发杯装速溶葛根冲调饮品呢?
中国人口多,消费结构与层次丰满。如儿童对口感和营养要求高,青少年对时尚元素要求高,中老年对健康要求高,女性对丰胸养颜要求突出等等,细分市场很多。每个细分市场,都可能隐藏着庞大的销量。
合理选择销售渠道
渠道的建设决定着产品能走多远,能不能走顺,能不能在消费者面前充分地展现产品形象,也是竞争中的有力武器。在市场中,很多知名厂家的产品并不是先有品牌,然后才充斥市场的。福建的很多食品企业,都是先做渠道,广泛铺货而后依托强大的渠道,逐渐成为人们所认知的品牌。
对于葛根特产这样缺乏领军品牌的行业而言,市场的铺市率和终端表现,直接影响最终的销售效果。因此在打造本土样板市场时,不妨在终端上做些力所能及的功夫。对于随机型购买土特产的消费者而言,货架份额往往就等于市场份额。
还有很多葛根产品,在开拓外埠市场时,都希望进入现代零售渠道,如卖场、超市、便利店等。事实上,这些渠道因为门槛较高,进场费、促销费不堪重负、还有账期限制、甚至拖欠款,对许多目前销量并不大的葛根加工企业而言,并不是有效的渠道。
事实上在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销售高档农产品的专业零售终端,如乐活城、禾心有机等,通过他们分销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当然根据产品线的结构,或者和区域内的其他产品或者产品功能相关的企业联合起来,自建终端,开设专营连锁店,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
2011。11。29 湖北日报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