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跟着柴静一起看见
文章目录
白与黑,善与恶,苦与乐,大与小,都在柴静笔下一一展开,冷静而克制、真实而露骨。柴静的《看见》记录了她刚进央视到历经十年风雨成长,也记录了这十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没有煽情,只是在叙述。如非典型肺炎爆发、汶川地震、山西环境污染、两会等。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见不一样的历史,原来事实本身就有让人震撼、感动或郁闷的力量,不需过多的修饰或渲染。
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发,政府为了不造成恐慌,对外封锁消息。一开始没有人知道非典型肺炎的危害有多大,对它肆虐的地区一无所知,医院没有治疗非典的医疗设备、药品甚至干净的场所都是稀缺的。市民发烧了就去医院,被医院安置到封闭的地方输液,再被转移到隔离的房间,等待死亡。死亡接踵而至,满城恐慌,北京城一夜之间变成一座“空城”——没有人敢出门。此时,柴静刚刚被调到“新闻调查”栏目组,没有正式的报道,直接和几个同事带着简单的拍摄仪器去医院调查,揭开笼罩在死神——非典头上的面纱。在调查过程中,他们一直住在一个只有自己的宾馆——其他楼层全都封锁,工作人员早已撤离。调查完后,他们被安排在入职前去医院检查白细胞数量,“免疫功能低于正常水平”的噩耗如晴天惊雷将柴静吓得半死,她回忆说,自己戴着耳机,将音乐放到最大,疯狂的舞动——如果也可以算跳舞的话。
他们的忘我的调查是有意义的,中国人在这个节目中了解到非典的残酷,更感受到了白衣天使与病魔殊死搏斗的决心,政府对民众的帮助,求生的欲望与死神的对抗,获得安心、温情、勇气。而政府部门也从中吸取教训,建立起更灵活有力的应对机制。
如果说余华的《兄弟》是一部以荒诞不经的梦呓来揭露残酷现实的作品,那么《看见》就是用最冷静而克制、真实而露骨的叙述逼着我们直视现实。原来在“处处阳光明媚”的社会里还有很多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角落。那角落里一层人活着不见天日的人生,永远看到的是阳光照射下的阴影。
可悲的是,这群活在阴影里的人们见识的却是最真实的人性,因为在阴影里,没有那层阳光镀上去的金边。没有影子,人们也就不用在意影子会往哪里斜。
柴静的《看见》里记录的新闻事件是纯粹的、客观的、公正的、不带个人观点和色彩的,让当事者说出心里的话,让公众了解新闻背后的真相缘由;是真实不粉饰,让事件自己发声,让观众自主评判。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