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白银市场发展史
文章目录
在国内,白银在历史上曾经与黄金一样,作为重要的货币物资,具有储备职能,也曾作为国际间支付的重要手段。当然,随着白银的用途越来越多的面向工业领域,其作为货币支付职能也逐渐淡化。新国内成立后,国内白银市场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建国初期白银管理
为了稳定人民币(RMB),国内人民银行于1950年4月制定下发了《贵金属管理办法》(草案)冻结民间贵金属买卖,由国内人民银行经营管理,实施统购统配政策,严厉打击银行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这一政策实施增加了国家储备,巩固了人民币(RMB)的本币地位。
二、改革开放前(1955 1978年)的贵金属管理
主要任务是震荡贵金属的收购政策,鼓励贵金属生产,保证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贵金属的大量需求。
1977年10月,国内人民银行制定了《国内人民银行贵金属管理办法》(试行),为贵金属管理工作提供了准则,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贵金属管理规章。
三、改革开放后的贵金属管理
主要任务是震荡贵金属管理方法和加强贵金属法制建设,促进贵金属管理由保管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适应和保证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及人民生活对贵金属的需求。
1983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内人民银行贵金属管理条例》,对贵金属的生产、收购、配售、加工、使用、回收、出土、进出口等提出明确的法规规定。同年12月《国内人民银行贵金属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发布实施。
1984年1月,国内人民银行与海关总署共同制定《贵金属进出国境的管理办法》。
四、白银市场的全面放开
从 2000年1月1日起,国内人民银行不再办理白银收购配售业务。取消白银统购统配的管理体制,放开白银市场,允许白银生产企业与用银单位产销直接见面 ;取消对白银制品加工批发零售业务的许可证管理制度(银币除外),对白银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般商品的有关规定管理。这一规定实施标志我国白银市场全面开放。 2000年至今,我国白银产业快速发展,白银交易市场初步形成。我国正式宣布放开白银市场,我国白银工业的发展用日新月异形容并不为过。2003年我国白银产量达到4500吨,是1999年的3倍,白银消费量达到2000吨,较1999年增长60。7。以华通铂银交易市场的成立,标志白银现货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白银曾经是国际上的通用货币,其储量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象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白银的工业应用日益广泛,储备职能日渐弱化。世界主要产银国有秘鲁、墨西哥、国内、澳大利亚、智利、加拿大、波兰和美国等,这八大产银国近几年的年产量均在1000吨以上。目前,我国的白银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白银工业的崛起正在改变着世界白银原有的供应格局,白银市场的开放是我国成为世界白银需求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更多白银投资的相关知识请关注钜丰金业:http :www。jf24k。com或是搜索钜丰金业官方微信号:jufenghk获取更多资讯。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