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像淘宝一样“淘”医生
文章目录
《浙商》杂志 作者:牛金霞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医疗行业的创业公司之一,上线三年的“春雨医生”收获三轮融资后,已经步入了成长的“关键期”,其盈利模式也日渐清晰。
身体不适想要咨询医生?用“手机打字加拍照”发出问题,就会有一位来自三甲医院的医生免费回复你,如果喜欢某位医生,还可以一键关注他(她)的在线“店铺”,另外,别忘了,“亲,给个好评吧。”
截至7月23日,创立于2011年7月的移动医疗应用APP“春雨医生”已有用户2200万名,在线医生3万名,日活跃用户接近60万名,每天提问量稳定在3万多条,超过了任何一家线下医院的日门诊次数。
18元“淘”一位“私人医生”
“众包”是“春雨医生”同时回答各种问题的秘密,在线医生基本在休息、吃饭等零碎时间“抢答”,如果用户想缩短回复等待时间到10分钟以内,就需要付费升级为会员。事实上,已有10的用户选择了升级,但“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向《浙商》记者透露,计划近期内逐渐取消会员制,“众包咨询”将实施全面免费,原有的会员服务则会“升级”。
春雨目前还主打一项“空中医院”的功能,提供“医生90秒响应的快捷电话”、“指定专家特约提问”、“指定专家预约电话”以及“私人医生”服务,其中,“私人医生”备受用户追捧。
习惯淘宝的用户很快就能找回熟悉的感觉,不同的是,这里的“店铺”都是一个个医生的在线私人诊所,医生给自己的服务定价,价格从每周18元、50元到200元、1000元不等,用户可以直接用支付宝购买,享受购买周内“私人医生”无限次的图文加电话咨询服务,一旦“签约”,“私人医生”还会为用户建立健康档案。
《浙商》记者注意到,定价最低的一位北京儿科医生提供的18元每周服务已有98人购买。张锐介绍,目前“私人医生”入驻1万多名,其中靠咨询服务每月收入2万元以上的不在少数。
医生们的收入不仅来自线上诊所,还包括“春雨医生”给免费回答问题医生的补贴,得到用户好评的综合星级越高,补贴也越高,连续出现差评的医生则面临“被下架”的风险。
给医生的星级打分系统主要包括建议是否有用、态度如何以及直接留言评论等,而不仅仅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的职称。一位外界尚无名气的年轻医生完全有可能在互联网上成为一位高分推荐的“名医”,这些都成为“春雨医生”吸引医生加入的重要原因。
对用户来说,在“春雨医生”平台上能够“直面”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成了打破地理和医保限制问诊的一个窗口,随着医生数量的增多,“春雨医生”也正在不断完善用户对医生的搜索和评价体系。
“导药”和“导医”为主流营收
商业模式对于“春雨医生”来说一直都是个“边走边看”的问题,不过其轮廓正在逐渐显现。2015年,张锐计划将营收做到1亿元,这1亿元将主要依靠“导药”和“导医”的收入。
“春雨医生”平台上40的问题都涉及到相关药品,用户点击医生给出的药品名称,就可以链接到附近多家药店,用户可自由选择最为方便的一家,而“春雨医生”则会向药店收取一定的平台佣金,由于“春雨医生”推荐药品的“好处”完全来自用户评价,使得医生乐于给用户推荐便宜而成熟的药品。
“导医”的原理与之类似,用户在“春雨医生”平台被推荐到附近几家医院并就医,被推荐的医院就需要支付平台佣金。另外,与多家医疗保险公司的合作也成为收入来源之一。显然,对春雨来说,关于商业模式的可能性依然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这个新兴领域同样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整个行业还处于监管缺位状态,数据安全尚“无据可依”。对医生问诊的法律风险问题,张锐觉得,首先,用户对在线上问诊的预期和线下不一样,用户在“春雨医生”的问诊更多是信息不确定性的消除,很多人并没有抱着“问了医生就要治好病”的预期,“春雨医生”在这里更多是消除了医生和患者之间长久信息不对称的隔阂。其次,“春雨医生”的行业定位也和线下医院不同,“春雨医生”以及其他春雨育儿医生、春雨心境(测算心率、健康提醒)等产品都更多致力于疾病的预防,而非治疗,而多数医疗事故、纠纷往往是在治疗中产生的。此外,“春雨医生”正在给平台上的医生买保险。
“可穿戴”畅想
在张锐看来,目前“春雨医生”平台上的医患互动只是很表面的工作,他们真正在做的也更有价值的事情是“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完善。
“将医生的智力沉淀、聚合成人工智能,是‘春雨医生’作为一家技术公司最核心的卖点和竞争力。”公司从创业第一天起就在做人工智能,即对庞大的医患交流数据进行智能模型的构建。举例来说,“春雨医生”即将推出体检报告单智能解读项目,该软件会像医生一样,通过指标比对,鉴别用户每项指标正常与否,并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提出预警,解读出的结果对用户来说“就像看新闻一样清晰易懂”。
这与张锐对移动医疗的理解分不开,他认为,真正的移动医疗是从数据的采集、解读到干预三位一体的过程,与传统医疗最大的区别是“治未病而不治已病”,而这个概念更由于“数字化自我”的存在得到了全新的阐释。
所谓“数字化自我”,即在凯文凯利“重新想象”风暴里所描述的,未来各种智能设备可随时记录、追踪身体的数据和变化,人们可第一时间发现疾病信号并进行干预,治疗、甚至药物都可根据数据“私人订制”。
比如,跑步的时候所带的智能手环可以将血压、心跳等数据实时上传,然后会有医生或人工智能软件对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并将结果和个性化解决方案反馈给用户。显然,让医生进行数据解读毕竟受限于医生时间等因素,而随着硬件设备的普及,数据解读和分析需求将是一个“蓬勃的、极具爆发力的庞大市场”,这就要更多的依赖人工智能系统。
这样的未来已经扑面而来了,“春雨医生”已经介入了可穿戴设备的数据解读和个性化方案制作环节,并已与京东云、益体康和九安等机构合作推出了相关硬件设备的一体化服务。7月20日,春雨医生与虚拟运营商乐语联合推出“妙more”健康平台,旨在联合可穿戴设备,帮助年轻人关爱父母健康,实时了解父母身体情况。
IPO已有时间表
移动医疗不仅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支持,也得到了众多风投的青睐。继头两轮1100万美元融资完成后,“春雨医生”新近又完成了C轮融资,具体数额“将是国内移动医疗领域最大的一笔”。
对张锐来说,接下来的重心依然是把用户数量做上去,迅速覆盖市场。他的目标是,2015年,用户数量攀升至1亿,在线医生数量攀升至10万,打造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医患互动交流平台”。这就需要在用户体验和营销等各个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张锐坦言,面临医院自媒体平台的构建及其他技术公司的竞争,这个目标的实现更需要“与时间赛跑”。当然,张锐也希望公司能上市,时间就在2016年。
对于过去和未来,张锐始终都像一个充满激情和快乐的“寻宝人”,回顾创业三年来感触最深的事情,他满是欢喜的说,“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美丽新世界。”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