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揭秘!古代定情信物为什么用玉佩?难怪“陵哥哥”也送云歌呢!【转载】
文章目录
定情物在我国自古有之,在很多诗词歌赋中都有男女恋人赠送定情物的描述。不过与西方人大多以戒指、玫瑰为定情物不同,中国人在定情物上反而显得更浪漫随性。 最近热播的《云中歌》中就上演男主送女主玉佩做定情信物的戏码!在剧里面玉佩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更用于代表定情信物!男主“陵哥哥”小时候与云歌相遇就把父亲传给他随身携带的玉佩送给云歌做定情信物!多年之后云歌通过玉佩找到了“陵哥哥” 另外,男主小时候还用玉箫吹笛子给女主听······玉箫上还刻有“陵”字!(为了不破坏玉箫,没把字刻在上面!)首先,《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所以古代高雅从容的谦谦君子们喜欢用玉来作为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既不猴急,又不疏远。其次,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另外,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当然,清闻人倓《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最后,“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里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那古代还有哪些定情信物呢?让赵顾问我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同心结
是一种古老而寓意深长的花结。由于其两结相 连的特点,常被作为爱情的象征,取“永结同心”之意。2、正妻范儿:簪
簪又称搔头,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定情物。也有象征“正室”尊严的意味。《鼓吹曲词有所思》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精心制作一支簪子,听闻情人另有所爱后,她把簪子烧掉后“当风扬其灰”,表达不会做小三的决心。3、帝王之选——玉如意
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庆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献如意。古代宫廷里的不少地方都会摆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赏。除此之外,如意还作为一种信物,在皇帝选后妃时,皇帝执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宫中还是一种高贵的礼品。4、耳环
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5、 狗血剧情——对半之物
古装电视里常有将玉佩等物件掰成两半,各执一块以定情的桥段。这也是古代常见的定情方式。古时候交通不方便,上京赶考或者什么别的远游一趟,一去就是许多年,等回来时已是物是人非,所以这类定情物往往是寻子认亲的证物。6、手镯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 “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7、情香怡人——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丝线缠成,多种香味浓烈的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先秦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红楼梦》中,黛玉送给宝玉一个香囊,后来误会他送给了别人,赌气把正做的一个剪了,却不知宝玉已将它贴身佩戴。恋爱中的小女儿情态跃然纸上。8、同心锁
伉俪曾盟金石约,生死誓结同心锁。将一对相爱的恋人名字刻在锁上,将两个人的心紧紧地“锁”在一起,默默无语中已经倾注了自已的爱的同心锁,锁上了,希望一辈子也不打开。去过黄山的情侣们一定不会忘记买一把同心锁,锁在山上,然后一起把钥匙扔进深渊。9。缠臂金双环
如果说在古代,男子还有接触外界世界的自由,那么,对那些大多数禁锢在家的女性来说,信物几乎代表了她们的身心伴着所爱的人神游外界,让所爱之人随身携带的信物就起到了使情人睹物思人的作用。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