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其中北京涨幅名列前位。天子脚下的京城竟然是逆势而涨,真不知中央领导作何感想?这时,我记起了倍受砸砖的董藩教授曾说过的话,“病诊断错了,药也错了,病当然不会好”。
  当前的房价高涨,实际是涉及众多领域非一般层次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地方政府、银行和其他行业都将自己与房地产业捆绑起来,这是我国几十年来改革所积累的矛盾的集中体现。
  简单而言,房价高涨产生自经济方面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原因。
  从经济方面看,房价高涨,政府连续动用金融、财税等政策杠杆仍然不见效,足见当前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在任何国家任何经济增长时期,房价也都是随之增长,否则高房价早就偃旗息鼓,那堪如此折腾,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都应感到高兴才是,这是经济规律使然,一国的房价几经调控仍然逐年上涨,正说明该国的经济逐步发展,为房价上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其一。
  其二,房地产经济在全世界都是稀缺经济,在中国这一人多地少的国家,则更是如此。而稀缺经济自有稀缺经济的规律,调控政策应与其他经济有所不同,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很多人希望政府规定房地产商公布商品房的成本和利润,一方面这与市场经济,即法制社会的精神相违背,根据有关法律公司有自主定价权,另一方面,即使公布了成本和利润,又如何?在某地,只有一幢房,建造成本为1元,但是购买者有10人,有5人愿出2元钱购买,有3人愿出50元钱购买,而另有2人愿出100元钱购买,为了购买成,结果有1人出150元钱成交。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幢房子的建造成本只有1元钱,难道房价就降下来了吗,如果你作为开发商,难道会因为公布了成本和利润降低价格吗?这就是稀缺经济的规律,所以在福州等地不也公布过房地产的成本,但房价就因此下降了吗?
  我国的房屋需求大部分是个人消费,个人购买商品房比例,2000年为80%,2003年达到96。4%,个人消费的支撑说明对房屋需求的强劲。近几年我国逐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小城市人口大量向大城市集聚,而农村原有的土地闲置,城市土地便显得捉襟见肘,城市化进程加剧了房地产的稀缺。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 60,在此期间将有2。2亿-2。3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同时,城镇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以20的户数,增加20平方米的面积计算,20户即2700万户,需求总量将达到5。4亿平方米,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房地产的稀缺。
  其三,贫富差距过大,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并未与经济增长同步,是造成整个社会感觉房价高的重要原因。几十年来的改革,确实造就了很多的富裕阶层,同时也使得贫富差距扩大,低收入阶层人数过多。经济增长的结果势必会导致房价上涨,但若是大家的收入随之增长买得起房,人们就不会有太大的感觉。当前整个社会都认为房价高,买不起房,实质是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并未跟上经济的增长,也未跟上房价的增长速度,所以大家买不起房,感觉房价高了。
  其四,投资渠道不畅,是导致房价高的另一因素。一些富裕阶层买得起房,本来没有必要购买第二套、第三套甚至更多,将资金投资于房市,无奈我国当前其他投资领域无法吸收游资,除了股市外,很多新兴的投资领域都被国家垄断所排除在外,如石油、电信、金融等领域的投资又卡得过死,近年来股市低迷以及对股市监管等制度的失望,加剧了游资涌入房市,引发了过度的投机。当然,今年的股市行情,吸引了大量资金,显而易见是调控政策所致。
  其五,金融因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民币汇率问题,海外资本市场一直非常关注,汇率的变动对房市的变化非常敏感,最近几年一些海外资金对中国的房市一直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海外对人民汇率的走向一直持上涨期盼,对房市的上涨影响也非常直接。
  其六,银行业的利益与房地产息息相关,也在一定程度对房价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许多贷款业务无法拓展,而对有房地产抵押的贷款业务则成了银行业的稳定利润来源,出于对利润的追求,银行业会更加注重对该项业务的追逐,银行业对于房价的上涨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从政府管理角度看,虽然中央一直要求要降低房价,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实际效果不理想。原因何在?好比开汽车,速度太快有人拼命喊踩刹车,但是车并没有停下。原来这辆车是有很多人一起开的,每个人脚下都有油门和刹车,一个人领头,领头让大家踩刹车停车,大家都说听领头的踩刹车,但是脚上踩的全是油门,这辆车能停下吗?这个领头就是中央政府,嘴上说踩刹车,实际脚踩油门的就是各地方政府。所以中央调控政策未达到预期目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对房价高涨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有二:一是财税体制问题,二是行政体制问题。两方面都有大问题。
  财税体制问题主要是分税制问题。分税制实质是个好东西,朱镕基的分税制是解决中国几千年来中央和地方关系、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好药。他结束了我国建国后中央靠向地方财政要钱的历史,能够稳定的集聚国家财力。但是我国的分税制也有很多毛病,就是随意性太大,科学性不够,国家对分税制未上升至法律高度考虑,一旦中央钱不够用,有领导人马上想到要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享比例,不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对分税制进行调整,而是通过国务院决定进行调整。原来的企业所得税基本是地方税收,到了2002年便全部变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2002年按五、五比例分享,2003年按六、四比例分享,后来又规定大部分的新办企业归属中央税源。中央财政解决了,地方政府的钱到哪去找呢?房地产,各地政府不约而同的从香港政府经验中得到启发,卖地可以直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开发房地产可以征收大量的地方税收,同样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地方政府的利益非常密切。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不合理,分税制的严肃性不够,中央和地方税种划分不科学,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导致地方财政压力过大促使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业捆绑起来,是致使房价高的重要因素。
  财税体制的另一问题是地方财政预算的刚性不够。既然中央可以不通过法律渠道决定财政问题,地方政府也一样,甚至变本加厉,许多地方政府少数首脑一拍脑袋就解决了财政预算,预决算制度形同虚设,地方财政预算弹性很大,公车费用、招待费用、考察费用等居高不下,不顾地方财政实际超规模建设城市,致使一些地方财政赤字逐年扩大。在这一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再多,也会不够用。而节支很难,只有增收,于是房地产就成了地方政府眼下重要的来源,一些地方政府的收入甚至有一半来自房地产业。
  除了财税体制问题,就是行政体制问题了。一方面有政府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官员的考核提拔问题。
  地方政府的节支难度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员压力导致财政压力。政府工作人员主要有两大编制,一是公务员编制,二是事业编制。虽然都未上升至法律层面进行规范,但由于国家对公务员的招录控制比较严,相对较好;而事业编制由于属地方掌握,相对就随意性就大,不少地方政府官员的亲属便随便塞入事业单位,这一编制的无节制增长,更加剧了地方财政的负担。
  政府官员的考核提拔问题也是比较多的,考核提拔体系对政府的施政方针有很强的导向性,但是由于考核体系不尽科学,对于民生问题考虑欠周,而对财政收入考虑过多,进一步引发了地方官员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追求。考核体系体现出的城市建设的政绩观,显然进一步使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地方财政收入。
  此外,还有官商勾结问题,在一些地方也存在,但并不普遍,不是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
  以上诸多问题的累加,导致了今日之房价形势。所以,仅靠金融、财税杠杆是无法解决的,它们只适合一般经济情况,对目前的形势,还需要行政干预。何况我国的税收制度不够完善,税收政策有其固有的弊端容易转嫁,尤其是我国缺乏遗产税,个人所得税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仅对房地产交易征税,往往达不到调控目的。
  所以,解决之道是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解决稀缺经济问题。降低稀缺程度:一是坚持控制人口,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不放松。二是增加供给,国家强调实施最严格的保护耕地措施,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促进对房地产需求的增加,两者非常矛盾,所以这一步很难,要么减缓城市化进程,要么加大对房地产的投资,增加房屋供给。如果既要限制投资,又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结果只会促使房价的抬升。惟一解决之道是政府对低收入阶层推行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而且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否则将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建立各城市的房地产需求供给数据库。对市民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供给、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科学合理的保障房地产的供需平衡,这需要经济和计算机专家的参与,同时要在制度上予以保证。三是规范供地制度,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防止地方政府或房地产商囤积土地,哄抬地价。
  其次,很重要的一条是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扩大中产阶层,使其收入水平随经济同步增长,能够买得起房,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到了这点,令人欣慰和鼓舞。近阶段最有效的应是较大幅度提高职工最低生活保障线,政府明确规定一小时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以法律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为后盾,防止拖欠工资的发生,确保大部分低收入阶层提高收入水平。远期规划措施应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有效调节贫富差距。
  第三,扩大投资渠道。房地产市场,投资过度、投机泛滥,原因还在于投资渠道不畅,如果其他行业的投资收益高过房地产业,大家又容易进入的话,房地产业就不会涌入如此之多的资金。因此,治房市应如同治水,堵是其次,更重要的是疏,将资金更多的引离房市,房价自然下降。当前的税收政策多是限制房产交易环节,这是堵的办法,仅仅靠堵,有时会使水更加泛滥。所以国家更应畅通其他投资渠道,水趋势,钱趋利,对一些新兴的高利润行业放宽准入门槛,使人们如同以买房作为投资这般便利,那么房市之水自然会趋于合理。
  第四,建设信用体系。投资渠道不畅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缺乏足够的信用体系的支撑,所以银行在考虑贷款业务时,优先考虑有房地产抵押的业务,银行业如此,普通投资者更是如此,因此,这就促使更多的行业将自己与房地产捆绑在一起。而一旦房价暴跌,我们的经济也就岌岌可危了,很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所以高房价不好,房价暴跌更不好。信用体系的缺失,极大的限制了投资渠道的拓展,这与发展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国家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建设信用体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使我国的经济脱离房地产的制约,真正走向市场经济,那时房地产市场自会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五,加强财税体制建设。一是要进一步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税的范围,减少共享税的比例,增加地方税种,对房产的保有环节征税,而不仅是对房产转让环节征税,扩大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并以人大的层面进行调整,以减少随意性,保障地方财源的稳定。二是使预算制度刚性化,对违反预算制度的官员赋予人大和法院弹劾的权力。
  第六,加强行政体系改革。一是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科学划分和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使事权和财权相匹配,防止因事权和财权不匹配导致财政赤字的发生。二是制定《编制法》,防止政府工作人员膨胀失控,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三是改变官员选拔考核体系。取消地方财政收入等经济增长指标,加入预算执行情况,人员编制执行情况,低收入者生活保障、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情况等等直接关系民生的指标,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取向,减少因考核体系对房地产市场的负面影响。四是完善相应的对地方政府一把手的弹劾和罢免机制,政府官员不得担任地方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真正解决官员的能上能下问题,而不是靠中央调整干部或查处经济问题时才导致地方一把手的变动。使地方政府首脑切实对地方的施政包括房价等负起责任,不能全靠中央或上级去监督。
  第七,完善限制政策。尽管堵的措施不是主要的,但仍然要完善,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如:建立全国联网的房产信息库,在此基础上,规定每人每户限购一定套数的房屋,超出限额的提高按揭贷款首付比例,或调高贷款利率,或提高税率;完善与房地产的相关税收政策,除对现有的流通环节征税外,还应完善财产税、出台遗产税等,对房地产的保有环节征税,大幅降低人们依赖房地产保值增值的投资倾向。
  从以上分析看,高房价的成因很复杂,短期或个别措施往往难以见效,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要拿出系统性的举措,全社会都必须拿出非凡的勇气,从战略的高度对一些制度实施改革和调整,否则,中国经济将无法承受房地产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