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铁本之死(上)
文章目录
有一段赋闲在家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吴晓波写的《大败局2》,那是第一次读到吴晓波的书。就是这本书让我窥到中国企业发展历程的一个小小的身影,虽然小,却在我的思想中惊起一声响雷。我看到了那些让我们高山仰止的企业是怎样一步步从辉煌而走向未落的。
后来我陆续的看了吴晓波老师写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 2008》、《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 1977》、《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 1869年》以及《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一系列的书,让我对中国企业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做为一个银行从业者,我觉得这套书对我认知中国的企业,了解经济的脉路大有脾益。
今天把这本《大败局2》介绍给大家,让我们一起重回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来聆听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一曲曲让人扼腕叹息的悲歌。
第一个失败的案例:铁本,钢铁之死。我之所以把这个案例放在最前面,是因为这是个最让人心酸的故事。至今为止,每当我掩卷思索的时候,似乎都能清晰地听到一个傲然顶立的钢铁巨兽身躯轰然坍塌的声音——那肌肉被撕裂的声音,那骨胳被击碎的声音,那翅膀被折断的声音。如幽灵般地在时光隧道深处徘徊着。
“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这样说过。卡内基出身贫寒,最终凭借钢铁成为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一个首富。
铁本公司的戴国芳跟卡内基一样贫寒。12岁辍学谋生,第一份工作就是捡废铜烂铁。后来攒钱买了一台压块机,将收来的碎铁压成铁块,可以卖出更高的价钱。
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间里,能源紧缺一直是困扰着企业的最大瓶颈,也正因如此,钢铁行业成长性一直很好。
1984年,戴国芳在自家的老院子挂牌办起了一家名叫三友扎辊厂的炼钢作坊,利用国有企业淘汰下来的机器设备,形成了简单的产业链。之后,又陆续承包了一些濒临倒闭的国有钢厂的车间。
1996年戴国芳注册成立了江苏铁本铸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2000年前后,铁本厂区面积扩大到18公顷,工人1000多名,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三年后,铁本的高炉项目建成,戴国芳当着数千工人,面对高炉长跪不起,泪流满面。这一年,铁本全年钢产量猛增到1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25亿元。在当年度的《新财富》“中国400富人榜”上,他名列376位,估算资产为2。2忆元。
按照这个步伐,戴国芳稳健的经营下去,他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可惜的是他在高炉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心里升腾起了一个更大的想法:建一个更大的钢厂。
2001年之后,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各种能源全面紧缺,其中钢铁和电力是最最紧俏的两大物资。钢材的价格几乎一天一价的上涨。
铁本的新建计划得到了常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当时的常州市政府国内生产总值在13个市中只排名第六,急需要一个超大规模的投资来填补这段让当政者难堪的差距。这就为铁本后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此时的铁本已是常州市的一个大企业,上缴利税全市第二。所以戴国芳的设想一提出来,当即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铁本的梦想一下子变成了常州市的梦想。
刚开始,戴国芳的设想并没有后来那样宏大,最初他提出的规划是建一个比现有产能大一倍多一点的新厂,占地2000亩,年产260万吨,总投资为10亿左右的新厂,主要以自有资金滚动投入。这是企来良性发展的一条稳健道路。却不想要有关人士的热情推动下,铁本项目 一改再改,6个月里,项目规模从开始的200多万吨级升到了840万吨级,占地从2000亩攀升到近9400亩。工程预算为天文数字般的160亿元。
那个时候铁本的固定资产为12亿元,净资产6。7亿元。以这样的资本规模要启动一个超百亿元的项目,无疑是“小马拉大车”。戴国芳对属下说:“地方政府这么支持,上哪找这么好的机遇?”也正是确认了政府支持的信息后,当地银行对铁本大胆放贷,于是铁本一下子获得了44亿元的银行授信。
一家民营企业要试水如经大的钢铁项目,是很难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的。按照规定,投资额在3000万元美元以上的项目就必须报国家发改委审批,铁本项目如果照实上报很难获得通过。
中国的经济改革向来有“闯关”的传统,很多改革便是在这种闯关中得以成功实施;也有不少在这个过程中黯然落马,成为违法典型。这种改革发展与制度设计的落差,成为贯穿中国企业史的一个灰色现象。常州人在铁本项目上,也尝试了“闯关”。无论是常州市政府还是戴国芳本人都有一种侥幸的心理,一旦几亿元乃至数十亿元投下去,难道还让已经生出来的孩子再塞回娘肚子不成?
最终,铁本的840万吨项目被拆分成7个子项目和1个码头项目分别上报,在建设用地的权证审批上,用地被“化整为零”,切分成14块土地报批申请。而且在一天之内,就获准审批所有的基建项目。戴国芳日后在看守所里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当时的所有手续都是政府去搞的,我们也汉有去过问这些事。当政府说可以动了,我们就开工了。”
如果铁本项目没有被强行中止,那么常州市的“闯关”就将成为政府部门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大胆发展的又一个精彩案例。
840万吨的规模,已足以让铁本跻身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的行列,当时全国超过1000万吨的钢铁厂只有宝钢和唐钢两家而已。跟几乎所有的领域一样,民营钢铁企业一直有成本上的优势。戴国芳说:“我们搞一个高炉只要3个多亿,而人家要7个亿乃到8个亿。”这一句话就道出了国有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
为了形成长远的成本优势,戴国芳还与澳大利亚的一家公司达成了长期的铁矿石供应协议,比市场价格便宜很多。当时他的协议价格为每吨300多元,市场上每吨则在1000元左右,而且这个价格长期不变。我们国有企业长期以来都是在国际市场为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这几乎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了,都成了国际笑柄了。国有企业一直做不到的事情,到了民营企业这里却是一蹴而就。个中款曲唯有当局者清楚。
这个时候的戴国芳信心爆棚,他对前来采访的江苏媒体记者说:“铁本要在3年内超过宝钢,5年内追上浦项。”宝钢、浦项分别是中国和韩国最大的两家钢铁厂,分列全球第五和第三。
就在戴国芳豪言要“超宝钢、追浦项”的时候,他的身边其实已经弥漫起了一场漫天大雾。世局如棋,变幻无常。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政治是什么”始终是一个问题。在这个群体中,我们看到太多的过度热情者、视而不见者、公然对抗者、茫然无知者,可是,却很少发现分寸拿捏准确、进退从容有序的人。戴国芳一直到入狱也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或者他从来没有问过自已这个问题。放眼当时国内,正有两场大讨论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它们的结论将极大地影响中国经济成长的棋局,戴国芳身处变局却毫不知情。
第一场大讨论是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的重型化趋势。第二个与此颇有关系的争论是,中国到底是否应该走重型化的道路?这两场大讨论事涉中国经济的成长路径,也对日后评判铁本事件有宏观上的参照意义。
2001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造成了钢材的全面紧缺,中国全镜再掀炼钢狂潮。到了2002年前后,全国的炼钢企业从80年代的114家增加到260多家,“散、乱、小”的问题非常突出。到了2003年,宏观经济过热,渐成最高决策层的共识。2003年年底,宏观调控的大闸终于拉下。1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好【2003】103号文,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小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运用多种手段,迅速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势头。
那一年我在市区联社任办公室秘书,这份《通知》我也看到过,而且通读了这份文件,至今仍有部分记忆。
第二年的2月4日,国务院专门举行了关于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电视电话会议。会后,国务院组织了审计署、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人员,组成八个督查组分赴各地清查。清查的重点便是那些进入三大行业、“盲目投资”的民营企业。
就这样,戴国芳和他的铁本,被卷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惊涛骇浪。
铁本悲剧性地成为2004年那场宏观调控的“祭旗者”,却是由非法用地问题意外引发的。2月初,几个新华社记者在江苏搞调研,看到了铁本新钢厂的工地。9日,一篇题为“三千亩土地未征先用,环保评审未批先行”的内参材料递到了中央高层。不久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国家环保总局派出调查组赶赴常州。
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铁本问题很快从毁田占地变成了违规建设。
同时,各地的重化工业项目投资并没有降温的趋势。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非法占地、违规建设等多项重大嫌疑的铁本项目跳上台面,无疑成了一个最合适,也最典型的惩戒对象。
3月20日,承受巨大压力的常州市组成了铁本项目清理工作小组,紧急下达了停工令。月底,国务院领导抵达江苏,常州市委书记、市长被召去汇报铁本项目及其所引发的问题。
4月初,一个由九部委组成的专项检查组赶赴常州,对铁本项目进行全面检查。19日,戴国芳和他的妻子、岳父等10人被警方带走,原因是“涉嫌偷税漏税,且数目可能很巨大”。
4月28日,九部委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向总理汇报查处情况,其定性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失职违规、企业涉嫌违法犯罪的重大案件。”第二天,新华社向全国播发通稿,列举了联合调查组认定的铁本五大问题。重点来了,这五大问题,最后给戴国芳定上罪名的仅仅是偷税漏税,而且相当勉强。这五大问题:
——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越权分22次将投资高达105。9亿元的项目分拆审批;
——违规审批征用土地6541亩,违规组织实施征地拆迁;
——铁本公司通过提供虚假财务报表骗取银行信用和贷款,挪用银行流动资金贷款20多亿元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有关金融机构严重违反国家固定资产贷款审贷和现金管理规定;
——铁本公司大量偷税漏税。
针对铁本公司的行政处理也是史无前例,8名政府官员和银行官员受到了严厉惩处。其中,常州市委书记被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常州市人大副主任被罢免,并给予留党察看的处分;扬中市委书记被撤职;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省发改委副主任、中国银行常州分行行长等被撤职或责令辞职。
戴国芳的家产8万元被查封。这个掌控着上亿资产钢铁帝国的主人,个人资产仅有8万元,不禁让人唏嘘。
铁本公司被高调处理,是2004年度宏观调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人民日报》在题为“坚决维护宏观调控政令畅通”的社论中指出:“国务院责成江苏省和有关部门对这一案件涉及的有关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是严格依法行政,维护宏观调控政令畅通的重要举措。”这个社论,将铁本在此次宏观调控中的典型角色表露无遗。铁本事件被认为是本轮调控的分水岭。(未完待续,后更精彩)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