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社会,越生产,越贫穷。

  今天你看到的大部分工业制成品,基本上都不是‘硬消费’必需品。

  我曾经介绍过,美国18世纪,钢产量暴涨以后,大量钢铁企业亏损。

  因为当时美国人的生活里,实际对钢铁的需求极低。

  最后是美国总统格兰特,强行推广‘铁路建设’,消耗刚才。

  然后过了几十年,是老福特创造性的提出:让穷人也消费钢铁的家庭汽车消费。

  这两个大计划完成,又赶上二战军工产业火爆,美国才成为工业大国的。

  但那个时期,美国也不富裕。勒紧裤腰带大炼钢铁的事,美国人也干过。

  而且由于冷战以后,常年不打消耗仗,所以美国的钢铁集团也日益没落。

  中国为什么引入国际人才?其实就是因为生产太多了,再卖不出去,更穷了。

  为了卖掉基本没人消费的产能,不得已,和国际社会妥协,从人家购买产能的地区,引入点人才,补偿补偿人家。展现展现诚意。

  其实我告诉你们吧,臭港在70年代,靠制造业起家,往内地销售臭港制造的服装,纺织品的时期,臭港人也极度‘欢迎内地人’。

  臭港人在内地人最穷的时候,反而没有嫌弃内地人。因为臭港当时要往内地倾销臭港的看见货——纺织品和日用品。

  后来臭港发展成了一个‘完全不生产,只贸易’的金融港口,于是臭港人也不需要内地人这种‘高端人才’了。

  同样的,德国人,比英国人,对待‘国际人才’,要热情积极的多。因为德国也是‘生产大国’,德国人也的指望着国际上买自己的东西为生。所以德国人只能低三下四的引入国际人才来德国享福。

  英国人就可以满不在乎地关门赶人。

  所以,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道理都是一样的。

  是你越生产越穷,卖不去出了,为了求着人家买你的东西,所以才引入人家的国际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