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三项目”到 文 革 再认识
文章目录
从“四三项目”到 文 革 再认识
六月荷香
偶然看到张捷在四月网青年大讲堂的视频,受益良多,其中张捷提到了 文 革时期的“四三项目”,这是历史课本中不曾出现过的,之后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将在后面一一列出。
作为一个八五后,提到文革第一印象是什么?动荡的十年?惨绝人道的十年?无数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惨遭折磨的十年?经济社会人才全面断层的十年?十年浩劫?有多少八五后对此产生过怀疑,又有多少八五后对文革有透过历史书的认识?无数的先贤告诉我们要读史,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史。那完全不够,差的太远,就拿薄薄的几页还是当权者写就,你又怎能看到客观的史实?当然网上搜集的数据或者图书馆内藏书的历史也不一定就完全是史实,但总归兼听则明,我相信这对形成我们的历史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都大有裨益
四三项目
我国化肥生产量和各年建成投产的化肥生产能力总和见下表:
年 份 新增能力 当年产量 比去年增产 备 注
1949年 0。6 万吨
1952年 3。9 万吨
1957年 15。1 万吨
1965年 172。6 万吨
1970年 243。5 万吨
1971年 299。4 万吨 23。0
1972年 370。1 万吨 23。6
1973年 459。2 万吨 24。1
1974年 422。2 万吨 -8。1
1975年 524。7 万吨 24。3
1976年 524。4 万吨 -0。06
1977年 723。8 万吨 38
1978年 —— 869。3 万吨 20。1
1979年 82万吨 1065。4 万吨 22。6
1980年27。9万吨 1232。1 万吨 15。7
1981年32。3万吨 1239。0 万吨 0。6
1982年65。3万吨 1278。1 万吨 3。2
1983年 —— 1378。9 万吨 7。9
1984年 —— 1482 万吨 7。5
1985年 —— 1335 万吨 -8。6
1986年 —— 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
1987年 —— 1703 万吨 22。0
1988年 —— 1767 万吨 5。7
1989年 —— 1855 万吨 6。6
1990年 25万吨 1912 万吨 6。1
资料来源:综合历年国民经济计划公报,1982年经济年鉴,1977年以前的数据来自李成瑞《十年内乱时期我国经济情况分析——兼论这一期间统计数字的可靠性》。
可见在1980年以前增长率还是两位数,尤其是根据某人数字计算结果1977年化肥增长率竟高达38。但那以后增长速度就大大下降了,1985年竟然还减产率高达8。6。毫无疑问,1977年到1980年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增长,是由于大批大中小化肥厂投产的结果。如果不是毛 引进的特大型化肥厂有一些被某人拖到在1980年以后才投产,如果不是许多小化肥厂被某人“彻底否定”,如果不是他们劳民伤财的大规划的排挤和弄得能源、动力等十分紧张,以致大化肥厂也严重开工不足,增长率本来还应该更高得多。还有尽管特大型化肥厂有五个被拖到八十年代后才投产,但是化肥生产增长速度还是大大下降了。并不因为投入了这批生力军而保持原来的速度。
可是某人却厚颜无耻地记载自己的功劳簿上。如一九七八年国民经济计划公报就把我国工业包括化肥的迅速增长归至于“揭批林彪、‘四人帮’的斗争(即反文革)取得了伟大胜利。”半月谈1982年第12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归至于伪“十一届三中”。
1976年上半年是我国七十年代上半年工业生产最好的两年之一,只是唐山大地震才使全年增长不多,这本来已是奇迹了,可某人居然作为批邓破坏生产的“根据”
某人又用1976年化肥产量比1975年少了那么一点点大做文章。以此“证明”批邓搞糟了。如:人民日报1978年12月4日《化肥工业跨上跃进马》说:
我国化肥生产前几年在“四人帮”干扰、破坏下徘徊不前,国家从1974到1976年连续三年提出年产3000万吨计划,但是“三打三千万,三年不过关”,去年一举突破3000大关。实现一年增产化肥960多万吨的跃进。
他们企图以此来为批邓的1976年抹黑,把1977年和1978年的化肥产量迅猛增长归功于自己。可根本不能说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士,只能使那些鄙视工农自命不凡的“大知识分子”喝彩。我们且不说某人提供的数据是否可靠。众所周知,1976年是发生唐山大地震的一年,在说1976年的工农业生产时,可以不提唐山大地震吗?事实上,1976年上半年工业生产形势非常好。该年首季小氮肥产量比1975年同期增长了50,三分之二以上省、市、自治区的小氮肥厂都比75年同期增长30以上,全国小氮肥工业这样大面积、大幅度增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四月份又胜利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据不完全统计1到4月份包括氮磷钾肥增产23。该年上半年实行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整个七十年代,1976年和1970年是上半年工业生产增长率最高的两年。只是唐山大地震后,才遇到了严重的困难。相反就算某人提供的数字没有说谎,在这样大的天灾面前化肥几乎没有减产不是奇迹吗?而且据某人数字,这年工业不但没有下降还有1。3的增长,某人匪帮把这也作为攻击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我们不能不问,1981年只增加0。6,1985年减产8。6难道也是遇到了唐山大地震或者别的更大的自然灾害了吗?根据1987年计算,1986年化肥产量1395。9万吨,比1985年增长4。56,但是和1984年比还是减产5。8,还未走出低谷,这算不算有人破坏徘徊不前呢?可某人居然可以算“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可见原来是个减产的计划!当初“三打三千万”可是个以3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的计划。而八十年代十年增长率还没有两个30。某人对别人是何等的苛刻,对自己是何等地宽容,自信心又是何等地不足。
在看待“文革”期间的经济发展时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必须看到:当时的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十分严峻的:在南方正在进行援越抗美战争,美国军事飞机还不断侵入我国领土上空 ;北部与苏蒙的边境上苏联陈兵百万,战争一触即发 ;西南印度军队不断侵入我国边境等。在当时形势下既要搞建设又要加紧备战,为此工业发展不能不采取以内地“三线”建设为重点的方针。从1965年到70年代末期,国家在三线建设中投资达2050亿元,建立起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工业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飞机、汽车、航天、电子工业等新的工业基地,使国家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状况大大改变。这期间中国的造船工业由造万吨巨轮逐步提高到造五万吨和十万吨级巨轮的水平,发展极为迅速。全国有许多著名的大企业,如湖北二汽、贵州铝厂、邯郸大型水泥厂、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江油特殊钢厂、成都无缝钢管厂、山东托拉机厂等也都是那时新建的。至于各地建设的大型骨干企业就更多了。到70年代末期仅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就由原来的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4。28倍,约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了3。92倍。这极大地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对于改善经济布局,克服过于集中于东部沿海大城市的状况,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人们看到,改革开放以后一改原来的指导方针,实行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向沿海倾斜的方针,使中西部大批人才和资金“孔雀东南飞”,造成地区差别和社会矛盾迅速扩大。可以说,如无过去“三线”建设时期的基础,目前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还会更加落后。
在这期间,各地新建的工业企业特别多。1965年全国企业总数是15。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6万个,集体所有制的11。2万个 ;到了1979年企业总数就达到35。5万个,是原来的2。25倍。其中全民8。4万个,集体27。1万体,分别是原来的1。83倍和2。42倍。而且企业规模普遍扩大,其中大中型企业有4500个。全国职工总数近一亿人(9967万人,其中全民制7693万人、集体制2274万人),比1965年的4965万人(其中全民3738万人、集体1227万人)增长70%以上。这也大大促进了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时中国基本上建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1952年,中国工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农业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就颠倒过来了,工业占72%,农业占28%了。
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交流
70年代,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一直在探索同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的渠道,并形成了一个对外引进的新高潮。1972年以后,以“四三方案”为中心,毛泽东、周恩来多次批准关于引进国外设备、技术和扩大经济交流的报告。先后投资50多亿美元,引进了26个大项目,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 ;还有武钢一米七轧机,3个大电站、43套综合采煤机、1套彩色显象管成套生产技术以及透明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气轮机工厂等。通过这些引进,建成了北京石油化工总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厂、北京石油化纤厂、黑龙江石化纤维联合企业、福建维尼纶厂、四川维尼纶厂以及大庆化肥厂、南京栖霞山化肥厂、辽河化肥厂、洞庭氮肥厂、四川泸州和贵州赤水天然气化肥厂等国内一大批化工企业。当时引进的这些项目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大大促进了我国基础工业,尤其是石油化工、化肥、化纤、冶金工业的发展,直接为80年代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创造了条件。例如,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投产后,1984年就实现利税6。85亿元,比投产前增长1。66倍,所生产的大量钢板填补了国内品种的一些空白,减少了进口所需要的大量外汇。
在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同时,7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和出口创汇也获得迅速发展。1973年、1974年、1975年全国出口总额先后达到58。2亿美元、69。49亿美元、72。64亿美元,分别是1970年的2。58倍、3。07倍、3。21倍。197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47。51亿美元,是1970年的3。22倍。这样的增长速度即使在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没有达到的。
有人说:“w革”期间中国实行“闭关锁国”、“自我封闭”政策,“同外界隔断了十多年”,这完全是对事实的颠倒。相反,正是在这个期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日本、加拿大、奥地利、墨西哥、巴西、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正是在这个期间,打通了同美国的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两国进行了实现关系正常化的会谈,并于1978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正是在这个期间,中国同欧、亚、美、非洲许多国家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参加了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开展了大量经济技术合作和援助活动,开通了许多国际航空新航线 ;正是在这个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使我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正是在这个期间,如前所述,我国的对外引进,对外贸易步子迅速加大等等。十年的时问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作出这么多的重大决策,所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同外界隔断了十多年”、“关起门来搞阶级斗争”之类的谎言何据之有!
以上文字来自微博作者“共和2008 ”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