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下现货的发展史【转载】
文章目录
一、行业发展史
80年代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批发市场完全掌握在国营企业的手里,依靠完全的行政手段,通过分配的方式,进行资源的配置;
1985年,第一个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在重庆率先提出了建设工业和农产品的贸易中心,拉开了批发领域改革的序幕,把产品的商业批发模式,改成自由贸易流通模式,产生了贸易中心。
1989年,第二个阶段,商业部决定在国内建立批发市场,并开始组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领导小组,从那时开始批发市场进入了从展销摆摊的交易方式发展到可以开展中远期合约订货的交易方式,与此同时产生了期货交易所;
1992年,中国商业部等相关部委批准,国内第一批主要从事中远期标准合约交易及拍卖业务的批发市场相继成立,中原芝麻批发市场位列其中;
1997年,经当时国内贸易部(现商务部)批准,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进行联合论证成立的一种新型现货交易模式,即通过网络与电子商务搭建的平台,对相应物品进行即期现货或中远期订货交易的市场;
商品现货电子交易于1997年5月17日经国内贸易部批准,1998年1月22日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中国证监会、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内贸易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八部委出席了“商品现货仓单交易座谈会”,对商品现货仓单交易这种新型现货交易模式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定位。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专家陶绯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董辅仍教授、法学家江平教授、期货专家陈宝英教授等对商品现货仓单交易这一新的运作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八部门及专家、学者从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等不同领域,对商品现货网上电子交易的可行性、合法性、可持续发展及营销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科学的定位。现货网上电子交易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和和理性得到了政府的认同和支持,并具有了合适的法律地位。
1998年,批发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 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了要用电子商务的方法来推进中国的流通业现代化,国内相继建立了广西食糖,吉林玉米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开始从一个局域性的有形市场转向全国甚至一个国际性的市场;
2000年,国家国内贸易局在昆明市举办了全国商品现货交易论坛,交易所总裁介绍了商品现货仓单交易业务和发展经验。中央电视台以新闻和记者采访的形式多次对“商品现货仓单交易”进行了宣传和报导。《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工商报》、《工商时报》、《工人日报》等报刊以《仓单市场的先行者》、《仓单交易优势明显》、《现货仓单交易魅力何在》等为题作了大量的报道,向全国推介了商品现货仓单交易业务。
货远期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共同发展,构建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期货交易是在现货中远期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市场,面向全社会,吸引个人、企业、投资机构进行金融衍生交易。但采用了现货中远期交易中的部分交易机制,具备现货中远期交易的部分特征。
2008年7月,华夏事件,郭远峰华夏老板捐款1。7亿元外逃美国;
2008年9月初,商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证监会四部委已联合签批通过《关于开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全面检查的通知》,根据《通知》规定,此次全面检查适用于所有采用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中远期标准化合约交易的大宗商品市场,但将重点检查粮油、棉花、食糖、金属、化工、橡胶等市场。而其检查的重点内容,又涉及经营范围、履约担保、结算和保证金、入市交易商、中远期合约(仓单)交易及交收仓库情况等大宗商品市场摸索中尚无定论的诸多制度性规定;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7-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