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高地 山东首家“四不像”今年有啥大动作【转载】
文章目录
2020 03 03 14 :39潍坊大众网
院士院长挂帅、27家协同创新中心闪亮登场、30个高科技项目同时签约、瞪羚谷和独角兽牧场……2019年,由济南市、山东省科技厅和山东大学共建的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工研院”),迎来发展新阶段。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作为全省首家“四不像”研发机构,山东工研院2020年将以怎样的创新举措开启新篇章?
筑峰行动:院士引领布局高端前沿
2019年12月,由山东工研院承办的2019山东省创新趋动发展高峰论坛上,27家协同创新中心集中亮相。协同创新中心是山东工研院围绕科技创新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组织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研发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作为研发创新单元和科技供给源头,协同创新中心针对“谁来研发、研发什么、如何转化应用”这三大问题,达到“强团队、大平台、硬科技、新产业”的目标。
“今年的任务,我们首先提出的是创新平台筑峰行动,顾名思义,人才的高峰,科技的高峰。”山东工研院执行院长王来军博士介绍,正在推进的创新中心重点项目,其中多家为院士领衔,将面向高端前沿领域,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面向科技前沿,山东工研院布局了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围绕解决脑基础科学、脑疾病研究以及类脑智能与脑机融合等前沿领域的重大需求,汇聚国内外多学科精英人才,打造 “脑解读、脑保护、脑模拟、脑控制和脑重建”研究转化体系;布局超高速列车低真空网系统基础设置协同创新中心,聚焦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开展低真空环境时速千公里级的高速列车研究,将推动航天科技与高铁技术相结合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可实现列车超音速的“近地飞行”。
面向产业发展,山东工研院布局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和转化中心,将济南打造为“中国网安谷”,成为中国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布局地下工程机器人创新中心和地下工程灾害超前预报创新中心,推动“地下空间智能装备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布局北斗新时空智慧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北斗精准导航授时芯片、微集成系统与应用项目落地,打造“北斗加”产业集群。
面向市场需求,山东工研院布局了肿瘤新型生物标志物研发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干细胞药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新药创制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冠肺炎疫情出现时,各生物医药类创新中心快速调集科研力量,迅速发挥产学研协同作用开展科研攻关:成功研发出新冠病毒(2019 nCoV)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和免疫层析法),病毒检测时间由之前的最快4小时出结果缩短到3分钟;启动鼻腔黏膜来源的基底层呼吸道上皮干细胞修复肺损伤功能研发项目,希望通过干细胞移植为患者度过危险期创造条件;研发抗新冠病毒潜在有效药物硝唑尼特,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开展药效学试验并申请临床研究,希望该成果能尽快应用到临床。
创新生态:科技企业梯次成长计划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必须遵循科技型企业成长规律,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2020年,山东工研院将建立自己的梯次培育机制,形成科技型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全成长路径培育体系。
科技企业梯次成长计划,重点围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医疗康养、先进材料与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引进孵化科技含量高、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项目。山东工研院的思路是“五个一批”,即创新中心育成一批、创新创业孵化一批、国际技术转移一批、面向社会征集一批、路演大赛筛选一批。建立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年内力争2至3家企业成长为省市级瞪羚企业。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山东工研院频繁走进企业、高校。 围绕科技创新需求端,开展“院园企协同创新行动”,到专业园区调研交流,到重点企业挖掘企业创新需求,与园区企业共建合作平台、专业孵化器、联合实验室,孵化落地一批产业项目;围绕科技创新供给端,开展“技术转移精准服务行动”,组织专业化团队走进山东大学等高校,挖掘人才、平台、技术、成果资源,摸清转化需求,开展精准服务。
目前,山东工研院已经成功孵化首批实体化运营企业。
山东博弘基因检测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其通过山大二院的技术研究,协同山东博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产业化基础,促进肿瘤新型生物标志物检测试剂盒成果的转移转化,发掘肿瘤新型生物标志物,研发高效精准检测试剂盒。公司建立了稳定高效的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技术、液态活检技术以及微全技术分析平台,重点孵化膀胱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特异性分子表达谱诊断试剂盒,致力提高国产诊断试剂占有率10个百分点。
山东省网联智能车辆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由山东派蒙机电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山重建机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的“山东工研院智能网联车辆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实体化运营企业,新成立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智能网联车辆及其控制系统、智慧交通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等。公司资金、技术背景雄厚,产品、市场经验丰富,致力于打造“大平台、硬科技”,助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
为了让更多好项目脱颖而出,山东工研院采用“赛演评”相结合的市场化遴选方式,对优胜项目进行表彰并提供后续全方位科技服务。2019年10月的路演活动中,10多家产业园区、30多家基金公司与参加路演活动的12个项目单位积极对接,基于5G技术的工程机械智能控制系统、高性能全息波导显示模组、个体化智能麻醉监测仪等项目与园区、企业或基金公司达成投资、合作意向。
2020年,山东工研院将每月组织1次项目路演活动,全年推出100项左右高质量项目,优先输送至育成孵化基地和各专业园区50项。
人才回归:举办国际创新转化大赛
一家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根本。山东工研院成立以来,引进百余名高精尖人才,布局27家协同创新中心,孵化51家企业,积极探索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
2020年,山东工研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国际合作,发挥驻济高校海外校友资源、济南市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资源、工研院协同创新中心海外资源等优势,实施海外人才汇聚齐鲁计划、驻济高校校友回归计划,健全工研院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渠道,吸引海外人才、技术、项目落地济南。
今年,除了继续组织举办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高峰论坛,山东工研院已经在筹备举办国际创新转化大赛。计划邀请2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校友会组织和企业50家以上,海外专家和企业家100人次以上,新建国际合作平台5家以上,对接海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签约落地海外科技项目不少于20项。
硬核保障:多载体强服务更多政策支持
今年山东工研院有“5个100”目标:合作海内外知名高校院所100家以上,引进海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路演活动推出高质量项目100个以上,新引进孵化企业100家以上。
当然,三年规划、五年规划也早已明晰。比如5年内将实现3000项先进技术转化,直接经济效益300亿元以上。
“从硬件来看,工研院建设了三大载体;从软件来看,我们将强化服务,并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王来军介绍,按照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和科技型企业成长规律,山东工研院将提供三大载体:创新研发基地位于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主要承接协同创新中心入驻,一季度形成使用方案,二季度投入使用,四季度基本完成入驻;育成孵化基地位于汉峪金谷,全年将筛选20至30个优质项目入驻,建设省级科技孵化器,导入项目申报、技术转移转化、科技金融、法律、财务等服务,为协同创新中心和孵化项目提供一对一服务;产业发展基地位于齐鲁创新谷,定位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地,二季度启动基地招商,四季度底争取入驻1万平方米以上。
另外,探索与龙头企业、专业园区共建孵化器模式,将建山东工研院 银丰、山东工研院 博科等联合孵化基地3万 4万平方米。
除了载体支撑,依托工研院全链条科技孵化培育体系,将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客户资源、媒体传播、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等全方位支持,帮助企业融资,提升创新能力,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另据了解,济南市有望出台进一步支持山东工研院发展的政策措施,赋予工研院相关优惠政策和更多运营管理自主权,鼓励先行先试;山东大学将工研院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创新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有望在工研院建设山东大学工程师学院,探索工研院与山东大学双聘机制,鼓励教授到工研院进行成果转化;省科技厅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等领域有望加强政策支持。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建国 报道)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