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有可能震荡的,恰恰是新一线城市
文章目录
城市的起源,分三种。
驻军,摆摊,工厂。
驻军起源:古代领主诸侯驻地。
先有了诸侯领主,然后有了城堡,然后有了服务于诸侯的税务,文化,卫生,司法机构。
这种城市往往最大的优势,是交通便利(处于区域交通枢纽),文化软件,治安,秩序,消费能力高。
商业热衷围绕‘领主’城堡聚集,也往往处于领主诸侯驻地消费需求大,相对公正(收了税就能让你做生意)而言的。
摆摊起源:商业贸易城市。
城市自由状态出现,往往最大的起源是出于‘交换’需求。商业交易,催生乐人口大量聚集的集市。集市摆摊的群体,慢慢赚钱,升级,盖房子定居,产生教育,卫生,商业服务(如会计记账),司法申诉需求,于是成为城市。
工厂起源:产业布局引来了人流聚集。
工厂发展成城市,是近代工业化以后独特的现象。投资人为了地皮廉价,往往把工厂开在偏僻地区。工厂开多了,上班的工人多了,就产生了人口聚集。工人下班以后,为了就近休息,产生了宿舍,继而产生了密集住宅区。住宅区住的上班族多了,产生了的教育,医疗,商业消费需求和配套的服务。
工厂变城市,本质上这种‘城市’是工厂的睡眠区。
前苏联,中国东北,美国底特律代表的‘铁锈带’,都是‘工业城市’的代表。
工业城市现在衰退,是‘全球化’经济要素配置的必然结果。
越全球化,工业链上原材料,人力成本,管理方式决定的兴衰越剧烈。
中国的‘新一线’城市,大部分都是‘三产服务业占比低于70’,‘人均gdp低于中等发达’的地区。
工业比重偏高,恰恰会受制于全球产业链价格,城市整体进步空间会很沉重。
很多人探讨的,前苏联,中国东北,美国底特律,为什么没有在工业辉煌时代,积累足够的能量,转型为服务业城市。
这个很简单。
因为‘工业制造业’起源的城市,其服务业就是配套产业。就是给上班族用来提供基本需求的。
与区域性的商业贸易产生集中交换起家的商贸城市,是完全不同的性质。
放在前苏联和中国东北,辉煌时代,连洗澡的浴室,吃饭的餐馆,看戏的剧院,都是工厂开的‘下属部门’。工厂甚至投资开医院。
这些所谓‘三产服务业’的投资,并不是靠消费循环积累升级,而是靠‘工厂’工业外部利润的注入维持。
工业在外部获得利润都难的情况下,这种工业利润支撑的服务业,自然没办法升级成整个城市的支柱。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