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驭民之术【转载】
文章目录
1。 愚民:统一思想。
2。 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 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
4。 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 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即通货膨胀或狂印钞票);人穷志短。五者若不灵,杀之。
更具体地分析,《商君书》主要写了五点:
1。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儒家让君子成为人的道德模范,以好人带领坏人,君子带小人,社会往上走,孔子讲小人上达。商鞅的思想相反,他要以奸治民。
2。壹教,就是国家只有一种教育,韩非和李斯提倡以吏为师,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单独的老师,听官员的话就可以了,官员就是老师。
3。剥夺个人资产,造成一个无恒产、无恒心的社会。剥夺商人的财产,剥夺学者说话的权利。所以商人在商鞅的治理下不可能有任何的生存空间,比如他不让你雇工,所有雇的员工给国家服劳役和兵役,还让你发工资,商人没法做了。
4。辱民、贫民、弱民——利于统治。商鞅说国家必须强大,人民必须卑弱,人民强了,国家不强了。还有如果通过前面的四种方法还不能把国家的强民全部制服和消灭,怎么办 ?
5。杀力,发动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就是发动战争,商鞅看来有两个好处。首先发动战争,把对方引到别国国土上去,可以杀死别国的有生力量,同时本国的豪强之民也可以在战场上消耗掉。
总而言之,《商君书》最关键的就是国家只要一种民,就是生产与战争的机器,这就是商鞅的壹民政策。商鞅认为国家就要壹民,老百姓平常是农民、为国家生产粮食,一旦有战争就上战场,全民皆兵。国家只要一种“民”:耕战之民。国民只做一件事:农战。所以他说“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一切都要统一。
商鞅最后的死是很惨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直接被车裂,一种说他死后被车裂。商鞅最后成为了秦国逃犯、走投无路的时候,没人愿意帮助他,更没国家敢收留他,最终被车裂。
商鞅改造过的秦国在七国之争里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六国失败了,六国老百姓也失败了,秦国的老百姓成功了吗?秦国本来老百姓最惨,“什伍连坐,轻罪重刑,战陷即全家为奴。”所以刘邦召集秦国老百姓,讲了六个字,“父老苦秦久矣。”这一句话让秦国的老百姓热泪盈眶。
商鞅变法的结果是所有人都输了。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功利而没有道义,这样的大国真的大吗?这样的强国真的强吗?有幸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但是我们真的能明白吗?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