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本家的时代??
文章目录
农产品,在资源类大家庭中,总是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虽然生产,生活一刻离不开农产品,但他们不象石油,煤炭,钢铁这些小兄弟那样牛气冲天:他们看上去是不受垄断的资源,但价格一般波动很小,总是提不上去;他们总是被下游的工业扼住咽喉,被国家政策卡住脖子。因此,他们的生产者:农民,也总是一种不尴不尬的地位。
我们看到,十一五计划的重点在于:振兴农业,富裕农民。撇开乱七八糟的执行难,政治,法制之类不谈,从经济角度分析一下,农村和农民,是否可以仅仅靠农业发财?
大家都知道,一个产业要兴旺,其内部的致富因子 也就是利益驱动是不可少的。那么,这个产业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引来大量的投资者甚至投机者。农业做为万物之本,最上游的产业,他的利润率一般是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何况还有国家政策严加控制。而靠农业发财,其途径无非就是:贱买贵卖。如何实现?
具体的措施,本人简单整理了一下,希望能抛砖引玉。
首先,就是降低成本。
目前土地所有权都在国家手里。但使用权却分散在8亿农民手中。过于分散导致没有规模效应。近几年,由于大量农业人口脱离农业,大量土地有抛荒危险,国家开始支持”种粮大户”。这些人以承包,租赁等形式,开始集中大量土地资源,这是一个苗头:在一些地区可以出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这些人也有一定的销售自主权,可以实现产,销一体化,减少中间环节,使其农产品从土地这样的“车间”到菜市场,超市这类的“终端”只需要一个环节: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如进展下去,大户们有一定资金,可以大量置办土地,雇佣大量农业工人,实现一定的机械化生产;同时可大量收购他人农产品,打通下游销售渠道,再实现农产品粗,精加工,提高附加值;可以购买运输工具或压低物流单位成本;甚至可以自己办菜市场,超市,最后,成为“农业资本家”。并非不可能。
其二就是哄抬价格。
其手段无非两点:炒作概念和囤积居奇。这两点手段经常可在房地产,股票等领域看到,农业一样可以。过去的地主,米商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屡有发生。现在虽属重点控制的产业,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依然可以做到。举例而言,中国的大工业区一般都是资源缺乏的地区,土地被大量征用为工业用地,而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农产品需求极大;物流经常成为瓶颈。如此,在这类大工业区,形成短期价格同盟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受气候影响很大;农产品保存期短,收成容易产生波动;农民信息不灵通,经常看哪个赚钱种哪个,一窝蜂而上,结果造成:今年收成大好,价格却被压的很低,赔本;来年大家都不敢种,结果价格被抬很高,农民还是赚不到钱。形成明显的年度波动曲线。而农业资本家手里掌握的资源多,信息灵,渠道通畅,完全可以将这一波动人为放大,甚至还可组成“卡特尔”,在短期炒一番。另外例如:环保农业,绿色农业,都是比较流行的概念。同时,如棉花,油料这些重要工业资源,也同样可以利用工业需求的波动,建立大型仓库,储运的物流网,视时出手,发一笔横财。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农民中的一些敏锐者已经通过网络了解全国各地的供求信息。对各大农产品市场,国际国内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进行分析和过滤,可以建立一条全国的农产品销售网。如果农业(牧业,林业)开放程度增高,也会形成类似托拉斯,卡特尔的组织结构。如中国的蒙牛这样的乳业托拉斯。农业资本家的时代即将到来?
不可忽视的三大瓶颈:
政策瓶颈。首先中央政策的制定,朝令夕改;各地政策不一,地方保护;各级官员的吃拿卡要;各种税费的征收 在中国永远第一位的就是这个政策。调子定下来了,如何落实,值得关注。
物流瓶颈。由于物流是半垄断行业,而石油等资源价格看涨,各地收费站繁多,大规模物流,仓储行业还未全面发展,造成中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的有效期短,物流是农产品销售的一大问题。
市场瓶颈。中国缺乏有效的期货市场,无法有效的指导农业生产;加之农产品不易储存,季节性强,卖不掉就烂掉,而一般市场,超市门槛又高,造成市场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大起大落。
在新闻镜头上,我看到一个农民在上网查询外地市场价格信息。这是否意味着一个新动向:在生意越来越难做,工商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会有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以市场需求主导生产并抓住市场机遇的“农业资本家”出现呢?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0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