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杀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砥砺前行
文章目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党中央确定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着力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取得明显成效。
持续减压,防止“负重”前行。基层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基层工作往往“急难险重”,基层干部压力大、任务重,而且今年又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现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这些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这就意味着,要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的骨干力量,必须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给基层减压,才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减负赋能,要抓“着力点”。在为基层减负时,既要突出重点,自上而下强力推动;也要聚焦“痛点”,自上而下多听听基层声音,及时回应基层关切。充分发挥基层主观能动性,在减什么、怎样减、减得怎么样等环节上广泛征求基层意见建议。坚持问题导向,把减负焦点对准干部的“累点”、“痛点”和基层形式主义新问题,缩减无用的文山会海,削减无谓的检查考核,扭转过度的刘恒管理,不断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促进提高基层工作质量。及时纠正滥用问责、不当问责及以问责代替整改等问题。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大力激发广大干部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
纠正形式,注重效果。杜绝“凡事留痕”的形式主义,必要的“留痕”是促进工作开展、倒逼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然而近些年,上级检查工作手段单一,往往只看工作资料、数据台账就评价工作的成效,重痕迹、轻质量,重资料、轻落实,让不少基层干部把精力都花在写材料、做资料、填表格上,有的甚至造痕迹、补痕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留痕”,影响了为群众办实事的效率,也挫伤了干部干事的积极性。要为基层减负,就要敢于改变以往的考核检查方式,让上级机关多到实地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问一问,将一些不必要的“留痕”去掉,把基层干部从繁琐的材料中解放出来,让基层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人民群众中。
为基层减负,上级部门首先要勇于担当、奋发作为,把基层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多一层为基层减负的思考,把领导变指导,把督导变辅导,切实为基层干部“撑腰”,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去,扼杀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砥砺前行。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