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晨说】搞事情丨罗永浩VS罗振宇会有怎样的火花?
文章目录
罗振宇又来搞事情了,这一次拉上了罗永浩。
两位科技圈有名的“罗胖子”,首次以访谈的形式,深入挖掘当代中国创业者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在故事中对中国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作出深刻解读。
这次访谈被命名为《长谈》,长达九个小时,最终被剪辑成240分钟。主要围绕创业者需重点处理的关系展开,同时也披露了他们从未曝光的创业细节,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发展历程、创业时面对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
晨哥准备为大家从几个角度出发,解读这场《长谈》。
1
站在「产品」的角度
如果把这次《长谈》当做一个产品广告的话,那么「得到」这款APP应是获利者。
晨哥觉得,做「得到」这款产品背后的洞察以及动机,可以追溯到罗振宇在央视担任节目制片人时的一个观念:“整个行业的价值,在往人身上转。”
所以他后来做了个决定,让自己这张“胖脸”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从幕后走到台前。
包括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上强化个人的影响力,再到「得到」邀请一些有知识输出能力的创作者加入并通过付费机制的设计让这些作者的个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背后,都离不开“整个行业的价值,在往人身上转”这一观念。
对「得到」APP这款产品,体验下来,目前晨哥觉得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让那些有内容输出能力的创作者收获到“创作保障”,也让那些对知识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找到了一个内容相对聚焦且能够启发和串联自身知识链的地方。
且不说「得到」未来能走多远,至少目前看来,它在朝着“知识服务商”这个方向上走。
2
站在「营销」的角度
在晨哥看来,从央视走出来的罗振宇,一直都是一个深谙营销之道的人。之前的从业经历让他深知,媒体报道时需要话题,大众传播时需要爆点。
从每天在微信公众号上坚持用60秒语音来传播知识点,到2200万的天价拍卖Papi酱的视频贴片广告,再到「得到」APP上2000万卖掉一个专栏,预售自己20年的跨年演讲门票,以及这一次打破中国电视史人物采访时间纪录……
这些事情都可以看出,每一个阶段,在罗振宇的这些做法里,都能找到引爆点和传播点。
在《十三邀》里接受许知远采访时,罗振宇说:“商业最精彩的地方,在于永远没有终极。”
这句话把“商业”两个字替换成“营销”时,也同样成立。
罗振宇式的营销,如果概括起来的话,应该就是经常采用逆常人思维、逆规律而行的做法来把一件件事做成。虽然其中一些事不乏被人争议乃至诟病,但你没法忽视他在做这些事情时的独特切入视角。
长谈中,罗永浩在谈到锤子科技对产品的定位时,也提到“要做跟这个行业不一样,并且有创新的东西。”这和罗振宇的观点是一致的。
晨哥认为:正常环境下的商业竞争是残酷的、优胜劣汰制的。但对那些提供了“不一样有创新”思维启迪性的视角和产品,应该值得被更多人注意到。
3
站在「提问者」的角度
罗振宇对谈罗永浩的这一次,事先设计好了200个问题。
这些问题围绕罗永浩和创业、产品、用户、投资人、高管、员工、合作伙伴、自己之间的这8大关系来设计。当最后用“如果现在你为自己设计一个墓碑、为自己设计一个背影,你留给中国商业史的是什么?”结尾时,罗永浩都显得有点动情了。
这种“还原一个人就看他跟周边的关系”的做法,在2008年财经作家吴晓波受邀拍摄《激荡三十年》的纪录片项目时,罗振宇就曾经建议使用过。
因为当时要在3个月的时间里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记忆复原出来,而那些企业家们,经过时间的洗礼后,心态和面貌都发生了变化,所以不可能做到本色还原。
于是,罗振宇当时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放弃采访当事人的念头,转而采访和他们有过交集的人物。
这次《长谈》用这个做法真实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罗永浩。他的“情怀”、他的“彪悍”、他的“工匠精神”与“东半球第一手机”,为我们娓娓道来。
4
站在「创业」的角度
这次《长谈》,非常适合一些想要创业和正在创业的人看。
尤其是罗永浩对创业前和创业后的一些反思,比如用对人;做决策;对待批评声音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在公司还没有通过主营业务盈利时想办法通过其他渠道赚点钱活下去;和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们保持适度的交流和来往……这些感受听下来都是非常实在和真诚的。
还有两人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一些金句。
比如罗永浩说——
“做企业,
你得全程保持不舒服,
一觉得舒服了就危险了。”
比如罗振宇说——
“钱对创业的人来说,
是放在外面能看得见的,
自我成长的进度条。”
在罗振宇之前,你应该很少见到这样一个创业者,他在体制内觉醒,然后跳出体制,通过反复试错和践行,走出了一条自己创业路径。
他有很多创业者没有的台前“表演欲”,他也正在为自己的这种“表演欲”承受着非议和叹息。
在罗永浩之后,应该也不太可能会有这样的创业者,他当得了老师,说得了演讲,还做得了手机。
作为一个无意中被大众打上“彪悍”标签的形象代言人,他曾有过的“攻击欲”,给他创业时吸引了目光,也带来了枷锁。
晨哥希望,这两个老男人的“好戏”,才刚刚拉开帷幕。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