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汽车产业还这么落后?


  中国的汽车产业是中国发展最失败的产业,其他产业比如家电产业虽然也很烂,但是还出现了几个还算一流的企业家,比如格力董明珠,就是当初的海尔做的还算可以,但是汽车产业即没有出现一个还算成功的企业家,当然就更不会有成功的企业了。那么我们现在得彻底诊断一下到底那些因素限制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还什么缺点呢?

  首先是那些因素制约了中国的汽车产业的发展:

  1、合资政策。中国的汽车产业为什么执行合资政策呢?为了引进技术,但看看引进了吗?没有,合资以后的中国汽车公司都不思进取,都靠外资给的那点微博的利润苟延残喘,彻底丧失了研发意志,就是单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轨迹来看,也必须彻底终结合资政策,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合资政策本身造成的,跟有问题的国企制度一结合问题就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跟有进取心的私企合资会好点。第二点,技术引进了吗?怎么可能,外资占领市场跟给你技术本身就是矛盾的,占领了市场在贿赂点,就让他们占领垄断了获得垄断利润,怎么可能给你技术,给你技术不就又培养出一个竞争对手了,再说外资之所以能成功,跟他们的汽车产业和他们所依托的那个产业体系有关,否则就是给你技术了,你没有一个研发体系技术很快就被他们撇在后面,很快又被他们把你给淘汰。

  既然合资政策是错误的,制约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就应该彻底终结这项政策。说白了合资政策是为发展我们自己的汽车产业服务的,不能忘记这个初衷,不能就终结,不能真的以为外资的就是民有的了,外资不都这么忽悠吗,但其实外资和内资差远了,如果这些都是内资的,那么中国的工业都会被带动的飞起来了,利润率也不会这么底。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支持和补贴不应该给外资一分。

  合资政策就是错误的技术换市场政策在汽车领域的具体表现,技术换市场到现在就是头猪也不会相信它了吧,既然它不相信了,那么合资政策也就应该结束了。

  合资政策不仅没有用反而有害,合资国企实际上已经彻底沦落为外资的代工厂,所以必须结束,不管国企还是私企,同时对国有汽车企业进行改革。

  2、汽车企业准入制度。记得2003年《中国经营报》上还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对比家电产业,家电产业没有准入制度,结果家电产业出了海尔、美的,格力这些还算可以的企业,这些企业除去格力基本都是当初的集体企业和私企,当初生产家电的企业多了去了,基本都死掉了,基本都是国企死掉,最终胜出的也基本都是私企。家电产业如果都像汽车产业有准入制度限制,可能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私企就都死了,最终剩下像汽车产业一样的国企,没有一个真正一流的企业家,真是世无英雄,才使得竖子成名。来表达国有汽车企业最合适。

  汽车产业没有出现一流的企业就跟准入制度的限制有关,那么出现一上几千家企业像方便面、家电一样的行业乱象怎么办,这就是准入的设置有问题,准入只能设计汽车的技术标准,不能限制企业。哪怕这个企业现在真的是组装,只要这个企业的领导人有能力,理想,思想他可能有一天最终发展起来,一限制这种出现的可能性就没有了。现在想对电动汽车的限制也是如此,不能限制企业进入,而是应该制定很到的汽车技术标准,真不行的自然就被淘汰了。吉利,长城这种企业之所以还能有点出息,纯粹是从夹缝里发展起来的,怎么发展可想而知,能发展那么好也就奇怪了。

  3、产业开放太早,过度开放。汽车产业应该在国内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通过努力可以应对外资竞争的时候再放开,这样就可以促进内资汽车产业的发展,要是还没有起来就过度放开,就会抑制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说白了,经济产业不是越开放越好,开放只是手段,最终还是为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开放关键是选择开放的时机。到现在庙堂上的那些废物还是因为经济越开放越发达呢,都是被共济会忽悠傻了的废物,当然其实本身也是废物,真正的精英是不会被忽悠傻的。


  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有什么缺点呢?

  1、寻找一个合适的汽车产业模式。日本汽车产业的特点是垂直分工,就是汽车公司下面自己建立一些核心零部件公司,然后通过相互持股的方式建立一些关系企业,和技术研发产业协同企业,这些协同企业跟核心企业之间虽没有持股关系,但是有研发等关系,相互交换数据经验,相互提要求,也就相互促进。欧美是是水平分工,特别是德国也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产业体系,相互有各种关系,但相互持股的很少。没有这么一个相互交互的产业关系汽车这种产业链长的产业很难发展的好,中国的企业应该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技术自己研发,其他的也要建立一个关系企业产业链,中国的企业有个问题,以为市场经济谁的便宜谁的好就用谁的,所以这种关系就建立不起来,不能相互技术交流研发这种合作关系对形成好的技术方案最重要,中国的企业都不建立这种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结果最后只能搞成质次低价,甚至价高质次,产业链也需要培养,对谁都有好处。中国企业就应该建立这么一种垂直和水平相混合协调的这么一个组织体系。

  2、中国汽车企业不重设计,西方企业把设计看成是汽车制造最重要的一环最起码是之一,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在设计上,直至反复修改,技术是基础,除去技术外就是汽车工业设计了。这东西就像电子产品,设计的好不好看,直接决定能不能卖的出去,当然舒适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中国企业里设计肯定没有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一环上,这实际反应了一个观念问题,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只侧重于造物,不重视美观,必须改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卡车和客车在跟西方企业合资以后,他们以自己为主发展了起来,设计上也跟西方企业一样,风格也一样,反观中国的轿车反而纠结于非要找到自己的特色,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这还是跟自信有关,中国长期的共产主义侧重于造物,不重舒适等资产阶级作风,所以对造卡车自信,反而不会纠结那个,其实汽车都那个样,差不多,所以卡车都造的很漂亮跟外资的差不多。轿车反而纠结这个,这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不自信什么啊,卡车不是造的很好吗,跟造卡车一样造轿车就行了。就是根据自己的理念来把轿车设计漂亮点就行。

  中国的汽车产业为什么现在还这么落后?就是合资政策,准入制度,对外开放的时机的选择,国企缺陷,产业体系的建设,科研改革的滞后等这些原因综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