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经济学》第一章《经济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1。1)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亚当amp ;8226 ;斯密的伟大体系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起自亚当amp ;8226 ;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今天许多学术大师(包括五常、科斯)依然推崇《国富论》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经济学论著,任何细心读过这部巨著的人,不可能不同意。那么,究竟斯密前辈为这门学问定下了一个什么架构呢?以斯密为起点,后辈大师们又做了一些什么工作呢?不明白经济学术演变的大概历史,就难以真正体会五常经济学的重大价值。
斯密的体系洋洋大观,包罗万象,综合了他之前和同时代几乎所有学术思想。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法律、政治学、乃至科学、宗教无所不包。要说一个人的学问融通中外,纵贯古今,斯密绝对一百分。
《国富论》书分五卷,用我们今天划分经济学学科门类的术语,斯密的结构如下 。
卷一包括:一、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即著名的分工学说;二、货币理论,他认为货币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分工,这与今天的货币理论很不相同;三、价值理论,即交易理论。因为分工必然需要交换,要理解分工,就必须理解交换的价值和价格;四、分配理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决定。斯密探讨分配问题的重心不是像李嘉图那样要关注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分配状况和社会公平与和谐,斯密讨论分配问题,主要是想弄清资本积累过程,因为资本积累的重要决定因素无疑是收入之大小。
卷二包括:一、资本纯理论。引人注目的是,斯密明确将人的才智和知识列为资本,现代经济学之人力资本理论红极一时,斯密是该理论之先声。二、货币、银行及信用理论;三、资本积累(包括储蓄的动机分析);四、利率理论(已经包括后来由费雪发扬光大的重要理念);五、资本的有效利用(已经阐释了资本不同运用途径之边际取舍原则)。
卷三包括:一、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长期趋势。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的渐次演进,欧洲及世界各国经济制度之演变。斯密著名的分成租佃无效率论断即在卷三有详细分析,对于今天的新制度经济学而言,斯密对各国经济制度演进的分析仍具有重大价值。
卷四详尽讨论了斯密之前和他同时代的各种经济学说包括: 一、重商主义学说之谬误。 二、对各种政府管制措施之详尽分析(包括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如关税、补贴、贸易同盟等等)。三、殖民地理论,包括对各种特权和垄断的精彩分析。四、重农学派之精髓及其与重商主义之比较。五、自由经济学说和自由经济体系理论(即有关自发自在之自由经济体系的理论),是对苏格兰启蒙运动基本理念的发扬。
卷五的主题是政府的职能范围以及政府如何履行其职能。包括:一、财政理论 。二、政府职能范围及其如何履行(包括行政、司法、立法、军队等多层次的详尽讨论)
非常清楚,斯密的经济学体系包括了我们今天所说经济学的全部,是一个逻辑井然、前后一贯的体系,其基本主题是国民财富的增长。斯密论著的题目和全书总体规划最清晰地表明这一点。斯密所有的分析,毫无例外都是为了回答这个最重大的的问题:国民财富如何才能增长?
他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源泉是劳动分工。斯密认为制约分工发展的,主要是两大局限条件,一是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即市场的规模和范围;二是资本规模的大小,因为分工的大规模发展必然需要大规模资本的支持。
所以斯密首先讨论第一大类约束条件,即市场,由此引出货币理论、交换定律、价格与价值、分配理论,是逻辑上非常自然的顺序。斯密接着讨论制约分工发展的第二大类约束条件,即资本规模,他先后论述了资本、货币、银行与信用、资本积累、利率理论、资本的有效利用。在详尽分析了这两大类制约分工发展的局限条件之后,斯密的重点就转向了历史经验、经济学说和政府政策,目的是要总结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探讨各种经济学说的正确和谬误,以便为促进分工发展提供最佳的改革建议和理论说明。
科斯说:《国富论》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 。200多年以来,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在这个架构上做一些修补工作,完善、细化其分析。五常说:200年前斯密定下的分析架构,至今仍在。这是整个科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于1686年,其分析架构早已不在。其他自然科学的进步早已替代了17、18世纪先哲的创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又怎样了?但《国富论》为经济学定下的架构仍然屹立不倒,这是为什么?是经济学发展缓慢?还是经济学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还是斯密的确超越古今,空前绝后?
站在今天,我们看斯密的体系,有几个重点是最值得注意的:
一、斯密经济学体系的起点是真实国民财富。这不仅与他之前的重商主义学说完全不同,而且与后世诸位经济学大师整体性的经济学说体系也非常不同。无论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还是萨缪尔森的著名教科书以及其他数之不尽的教科书,没有一部是以真实国民财富之增长为起点的。但任何认真拜读过《国富论》的人,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斯密的体系是最好的!
二、如果说斯密的起点是真实国民财富的增长,他的基本分析工具却是需求定律。尽管他没有发明需求定律这个术语,也没有画出任何一条需求曲线!经济思想史大师施蒂格勒说:“斯密清楚的表明,从一系列经验关系所推导出来的需求曲线,已经是经济分析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斯密心中,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乃是一个公理性的前提。” 科斯说:“尽管斯密没有画出什么需求曲线,但他全部分析的精髓清楚说明:如果我们画出这样的曲线,它必然要符合如下的规律: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
三、斯密的体系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精彩刺激的实证经济学体系。通观全书,他所分析的实例多如天上星,他所引用的资料让今天任何一个大师级学者都望而却步,他对历史、现实、对真实世界之透彻了解,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他没有使用复杂的计量工具,却能抓住复杂事实的简单逻辑,他完全不用数学公式,却能透析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罗宾斯(Lionel Robbins)曾经批评传统经济分析(当然也包括古典经济学)是政策主导的经济学,这个批评用在斯密身上显然有失公允,尽管斯密有意为良好的政府政策提供建议,但他的政策建议却是基于详尽的实证分析,这与今天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显然不同。连罗宾斯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有人说斯密的经济体系是思辨式的,我宁可认为它是经验或实证式的。
四、斯密的制度分析纵然不能说后无来者,肯定是前无古人,当然他的分析工具不如今天的细致,他使用的理念和概念不如今天的准确,他也没有明确使用交易费用、边际等重要概念。尽管他的制度分析有很多错误和不足,但他那全面性的制度分析,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雄大气魄,即使是今天大师级的学者,也不能不高山仰止。非常遗憾的是,斯密制度分析的伟大学问很快就被后来者忘记或忽视了,直到1960年代,科斯、阿尔钦、张五常、德姆塞茨发起新制度经济学,斯密的传统才重新恢复生机。
之所以要比较详尽地分析一下斯密的体系,是因为五常对价格理论的全面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复古――复斯密伟大传统之古 。需求定律、实证分析、制度选择,无一不是五常经济学的精华所在。五常是什么意义上的复古,其架构与斯密体系有什么不同,这是后话,暂时不表。
回头说斯密的价格理论。从大的层面来看,斯密的价格理论完全正确且异常精彩:
一、整部《国富论》找不到一处曾经违背需求定律。斯密没有边际、效用、均衡的理念,他纯粹从经验事实出发,发现了需求定律是人的行为之基本规律,将其贯穿到全部经济分析之始终,这是令人惊异的事实。因为经过200年的发展,竟然有很多人不相信需求定律(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乃是经济学最核心的分析工具,并且煞费苦心用复杂的数学来证明需求总线可以是奇形怪状的!
二、斯密对价格的理解是完全一般化的,他将所有约束人的行为的局限条件都处理成价格或成本。那是说,斯密的价格理论非常“现代”!五常对价格理论的重大创新之一乃是强调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然后全副身心致力于局限条件的调查和处理。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斯密价格理论的几处小失误却深深误导了后来者,最终让整个经济学误入歧途。
第一、对商品真实价格(即价值)和名义价格的区分误导了后人,总是让人们觉得任何商品有某种神秘的、绝对的价值。直到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仍然重弹什么“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老调。第二、他认为“任何商品的真实价格,或任何物品对购买者的真实成本,乃是获取该物品所付出的劳动”,“劳动是所有商品交换价值之真正量度。” 这个观点进一步误导了后人,尤其是李嘉图和马克思。甚至也深深地误导了马歇尔,他终其一生也没有抛弃所谓“正常价值”之理念。李嘉图和马克思创造出影响深远的“劳动价值论”,至今依然支配着许多人的经济思维。
追求真实的、绝对的价值尺度,或许是斯密那个时代经济学家、哲学家的共同关怀。其实斯密清楚地认识到用劳动量来衡量价值有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他经常陷入“商品之价值由劳动价值来衡量,劳动之价值由生存资料(以谷物为代表)之价值来衡量,生存资料之价值又由劳动价值来衡量” 的循环论证之中,尤其是他在数之不尽的案例分析中,明确地、充分地,始终一贯地考虑到需求变化对价格的重大影响。但是,他最终没能抛弃绝对价值尺度,以及劳动作为绝对价值衡量唯一最好尺度的思维。这个思维到了李嘉图手上,就演变为似模像样的“成本价值论”或“劳动价值论”了。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0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