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说的那些话正确吗?科技人员能与演员比收入吗?
文章目录
最近,因李兰娟院士(未加证实)的一段言论引起了巨大争议,“此次疫情过后,希望国家可以给年轻一代人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理想,采用高薪发展德才兼备的科研人员和军事人才,希望可以控制娱乐圈中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为此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再次出台了“限薪令”, “限制演员片酬比例”,要求“全部演员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还规定了电视剧的集数以40集封顶。
主管部门出手,以行政干预的方式来限制明星的收入,这是行政干预打压市场行为。面对汹汹舆论,滑向了一条无奈且错误的轨道。
就这李院士的意思来看,科技人员才真正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是社会进步的支柱,而演员们显得尸位素餐多了。按照某些人的话语来说,演员们表现的都是负能量,如偷税、嫖娼、吸毒,一“裸”成名,或经常制造绯闻赚流量。
有些演员收入的确高,如刘涛、杨幂、范冰冰、吴亦凡、杨颖、赵丽颖、孙俪、迪力热巴等一干人,年收入可达两三亿元,拍一集电视剧动辄拿百万。高得的确有些离谱,奈何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但你必须看到,能拿到这个收入的人屈指可数的,都是些顶级的艺人,红得发紫的一类。当然,他们并不一个人在战斗,他们要养活身后的团队,还要分成给经纪公司。另一面,也你必须看到,大量的新人无戏可拍。据说,在横店有大量的俊男靓妹赖在剧组后面想讨一个小角色,甚至甘愿被潜规则。
收入不公,在演艺界这个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二八定律在这里并不适用,一九定律(一成的人拿九成钱)或是差不多的。从另一个角度,一个人演员想走红并非易事,需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与机遇,或许机遇更重要一些。一个有人气的艺人,一般来说偶像与实力并存,或许偏重一侧。
人们需要科技来改变生活,也需要文化来娱乐身心,二者不或缺。科技是物质生产是基础,是国家的硬实力的体现,而演艺界制造的文化产品,是软实力的体现,二者都不可荒废。大洋彼岸有硅谷,也有好莱坞,硬拿二者相比,无疑是关公战秦琼!也就是说,科技与文化应该并驾齐驱,谁对社会的贡献大,不好精确估量。
中国的科技并非领先世界,存在无数个短板,科研体制也有不少问题,但少数方面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而中国的文化产品在世界上的存在感太低,中国的演艺界在世界不为人所知,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印度相比差之甚远。相比之下,中国的软实力落后于硬实力。原因何在?据我所知,每一部影视剧都是严格审查的,制作者难越雷池半步,导致了影视作品像戴了镣铐的舞蹈,总是中规中矩,总是所谓的正能量,不但脱离现实,而且没有棱角,烂片烂剧成堆。
从西方国家的情况看,演艺界绝对是一个高收入的阶层,人们见惯不怪,但也不会高得离谱。细思一下,在西方国家中,除了公教职业之外,各行各业都能造就富豪,商业界不必说,业务精湛的外科医生、牙医、律师、艺术家,都能跻身于百万富翁行列,可以开私人飞机和驾私人游艇。所谓的“按劳分配”和平均主义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的收入是价值的体现,这并不为人所歧见。
这些当红演员的收入的确让人害红眼病,他们没有什么艰苦劳动,凭着脸蛋子就能大笔赚钱,好像钱是随风刮来的树叶子!演一集电视剧的收入相当于普通人数年甚至一辈子的艰苦劳动,毫无疑问,这显得很不公平。在这个国度里,娱乐圈子里人似乎特别风光,追星族特别繁盛,于是引得各路英雄争当网红。同时,在一些正人君子眼里,仍被视为“倡优”“戏子”,在三教九流中不如娼妓,处于鄙视链的下端。这是演艺界人士经常受到诟病的原因。
香港的演员,人们一般称他们为“艺人”,并没有顶着耀眼的光环,也不享受特权,他们需要一刻不停地拍戏来养活自己,收入并不是特别突出,其中有些人后来不乏贫困潦倒之人。如刘德华,几乎是一个不眠不休的工作狂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前不久上了热搜的蓝洁瑛,落魄至极,到垃圾箱中找食物。与刘劳模相比,大陆演员的演技与敬业精神显得是不够的。
八九十年代有个传言叫“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如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反映的是脑体倒挂问题。这其实是妄言!当时的科技人员收入不高的问题确是存在的,但他们绝对比做小生意的和理发匠要强得多,起码他们的工作是体面的,社会地位要高得多。
现在的科技界收入低下吗?虽然没有统计数字,我觉得科技人员的平均收入远远高于劳动阶级,如大学教师,他们起码衣食无忧,甚至锦衣玉食,部分科技工作者已经完成了亿万富翁的蜕变。
收入不公平,不仅是表现演艺界收入过高,在行业之间或行业内部,也是严重存在的。收入与贡献不对等,这也是国家特色之一。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应该主要靠市场机制来调节的,行政方式上主要以税收杠杆来,行政干预是走回头路。
与光鲜的演艺界相比,科技界经常显得默默无闻,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这是职业分工不同造就的。
有一点是基本肯定的,现在影视剧的制作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他们没有靠纳税人的钱,演艺人员的收入是高度市场化的,而影视剧的制作基本上实现了明星制,剧情是为明星量身定做的,明星就是票房和收视率的保证,资源向明星集中,这是无可厚非的。明星不一定是演技最高的,但必须是人气最高的。关键的问题是,明星太少了,造星机制先天不足,资源的集中度太高了,导致严重的收入不均。
相比之下,科技人员的收入不容易引入市场机制,吃大锅饭,主要靠纳税人的钱来养活,而现在的科技界的存在严重的官本位,论资排辈现象广泛存在,分配机制不透明不合理,成果和能力突出的年轻人并没有受到应得的待遇,也不容易脱颖而出。社会必须给那些有成果突出的科技人员以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同时,受到世人的尊重。本人愚见,精神上的褒奖或许更重要一些。
从另一个角度看,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是不太在乎名利的,他们有高尚的志趣,能付出常人不能想象的艰苦劳动,他们只需要维持充足的物质保障即可,他们成果不是以物质的享受来衡量的。如爱因斯坦,他一生不计名利,他甚至把一张支票当成书签。如果一个国家科技界堕入名利的泥潭中,天天为职称操心,注定是乌烟瘴气的。
在演艺界中,黄赌毒、偷税在一定程度或许上存在的,但科技界屁股底下就干净吗?高校中男教师玩弄女生的丑闻还少吗,造假抄袭事件亦是层出不穷,与演艺界相比“爷俩比球——一个鸟样”。
这事儿,这事儿,说不清,道不明,难相提,难并论,徒留一地鸡毛!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