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我加入了“最美乡风”脱贫攻坚实践团队,8月8日,我在家乡山东巨野开展实地调研,走进村庄,走进村委会,感受最美乡风。
        在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组织下,我作为实践团队成员学习考察了美丽乡村建设,实地探访了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使我受益非浅,拓宽了视野。不单单是整洁的村庄环境,良好的公共服务,更有秀美的田园风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无论是他们的创新理念,还是对特色乡村文明的挖掘和提升,尤其是他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那种责任和激情,都深深的触动了我。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规划管理及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并与当地相关负责人交流美丽乡村建设的心得与经验,实地感受桐庐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切实了解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情况。不论是自绘、自建、自管的大义村,富有“罐子汤”文化的谢集镇,沙土文化的沙土集,还是发展农家乐旅游文化的张庄村,这些村庄都有它们共同点。
         在走访了栾官屯的村委会,并与村委会干部的交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乡村在改革40年间的巨大变化。四十年前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改革开放,从此打开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大门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和父母比我们没有经历战争,生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也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就能有机会上大学。和改革开放前相比,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活力,人们的行为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现在每个人都更加渴望成功,渴望与众不同,这一切反应出来的也许就是我们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而这正是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永动力。从个人层面上来讲,我的感觉就是,改革开放,引入新的体制,激发了人的积极性,增加了人们对成功的渴望,从而推进了整个社会以更快的脚步在前进。
  参观当地的文化博物馆和一些历史性建筑也让我深有感触,自豪于村落悠久而深沉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朴实的民风。文化馆内既有锄头等最普通的近代农耕工具,也有做工讲究、雕刻精美已历经数百年的花轿、婚床;既有和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各种用具,也有用于学习娱乐的各种物品。犁、纺车、石碾、米仓、煤油灯等这些老物件,体现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文化中探寻文化振兴的力量,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农业文明历史,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农村的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这一情况下,我认为必须要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展示馆”来保护并宣传当地优秀的文化历史,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找寻本村庄的文化特色,准确定位文化宣传点,更好的利用文化带动经济发展。
   切身投入到传统劳作实践中去“自找苦吃”。通过帮助农民伯伯锄田地里的草,更加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察淳朴坚强的家乡品质,并从中学习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而总结家乡的脱贫攻坚历程,助力脱贫攻坚,喜迎建党百年!
       “实践最美乡风,助力脱贫梦圆”我们在路上,通过这次线下调研与实践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脱贫攻坚历程、并切身投入到家乡传统劳作实践中去,深入学习改革开放史,体察人生百态,感恩先人耕耘,磨砺吃苦精神,决心做更好的乡风传承人。
                                                                                                                                                           通讯员:杜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