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行义达道【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16。11》)

  杨伯峻:孔子说:“看见善良,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使劲避开,好像将伸手到沸水里。我看见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求保全他的意志,依义而行来贯彻他的主张。我听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钱穆:先生说:“‘看见有善的,自己像来不及般。看见有不善的,像把手探入热汤般。’我看见这样的人了,也听见这样的话了。‘能退而隐居以求全我志,能进而行义以求达我道。’我听见了那话,没有看见过那人呀!”

  详解:

  人的一生的好孬是靠自己修来的。根据道的法则:“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有报,如影随形”。在现实中,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咎由自取。

  你看那个商鞅,为君主制定了一套严苛的法律,强迫民众互相告发,否则腰斩,或者在脑袋上凿洞,多少百姓死在他的严刑峻法下?后来在他落难时,住宾馆因为拿不出证明而被拒绝,结果在路上被官兵抓获归案,来了个五马分尸,这不是现世报吗?

  报于后代的有秦始皇的33个子女被他的儿子胡亥杀死31个,有个扶苏装疯逃过一刼。后来扶苏也被赵高杀死,胡亥又被赵高的心腹阎乐杀死,没有一个善终的。

  后来秦朝亡,秦始皇整个家族都被灭绝,这不是后世报吗?

  看那个希特勒,东条英机……哪个有好结果的?

  还有作恶累及妻儿的:杀头的、遭火刑的、坐牢上吊的、孙子痴傻的……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孔子早就有言在先,就看你有没有往心里去。

  见善如不及

  ——见:看到;善:仁爱善良;如:好像;不及:赶不上;

  ——看到仁爱善良好像担心赶不上去追求,

  见不善如探汤

  ——不善:恶言恶行;探:触碰到;汤:滚烫的汤水;

  ——看到恶言恶行就好像触碰到滚烫的汤水而避开。

  吾见其人矣

  ——吾:我;见:见过;其:这样的;

  ——我见过这样的人,

  吾闻其语矣

  ——语:话;

  ——我也听过这样的话。

  隐居以求其志

  ——是“以隐居求其志”的倒装句式。

  ——以:用;求:保住;其:代指隐居者,志:意志,理想;

  ——用隐居的方式来保住自己的意志和理想,

  行义以达其道

  ——是“以行义达其道”的倒装句式。

  ——行:实践;义:真理;达其道:循道而行;

  ——等待机会实践真理循道而行。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我听过这样的话,但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啊。

  ——往往隐居后一切都忘了。

  本章孔子讲述一般人容易做到趋善避恶,但是很难做到在隐居后仍然始终保持心中理想并且终身循道而行,因而鼓励学生们终身行义达道。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

  孔子说:“‘看到仁爱善良好像担心赶不上去追求,看到恶言恶行就好像触碰到滚烫的汤水而避开。’——我见过这样的人,我也听过这样的话。‘用隐居的方式来保住自己的意志和理想,等待机会实践真理循道而行。’——我听过这样的话,但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