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二三事【转载】
文章目录
荷兰二三事
万力
中学时,地理老师告诉我,荷兰是一个低于海平面的小国,有风车、木鞋、郁金香,历史上曾占领过我国的台湾。上了大学,知道了海牙的国际法庭,鹿特丹的世界第一大港,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成为研究生后,每届世界杯足球赛我都是橙色军团的支持者,同时知道了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和壳牌公司。所有这些构成了我对荷兰的第一印象。去年到荷兰学习和生活了五个月,所遇到的一些小事使我对荷兰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初到荷兰,我住在代尔夫特市老城区的市中心。与荷兰的许多地方一样,该城市几百年的建筑保存的很好,我住的街就是一条古老的小街,地面用砖砌成,砖下是厚厚的砂,没有任何胶结物,这对多雨的荷兰是一种保持路面不积水的好方法。那时,我正赶上市政府对该条街进行换砖修理,令人不可思意的是一条仅五十米长五米宽的小路十几个工人修了足足两个月,但工程的质量达到了精雕细刻的地步。联想到国内大量的豆腐渣工程造成的路陷、桥塌、楼倒的事故,我明白了菲利普、壳牌这些品牌是如何创立的。
在荷兰的大学里,计算机是极为普及的,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不如国内大学的水平。国内已是奔腾IV加WIN2000,而这里却还是奔腾II加WIN95。令人惊奇的是大多数人的计算机出问题均完全依赖计算机管理部,管理部门则非常认真负责,只要一个电话就有人到你办公室来解决问题。这在中国的一个单位里是不可想象的事,自己的计算机出问题只能靠自己或精通计算机的熟人解决,时间一长就成了计算机“专家”。这些自以为事“专家”到了国外,敢于对计算机大卸八块,捣鼓管理人员不让动的系统文件,造成计算机“趴窝”,再找管理人员解决,结果是费时费力还影响他人工作。在荷兰,分工明确,相互协助,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把精力消耗在他人要做的工作上,正是这种“螺丝钉”精神使一个机构能够高效率地运转。在国内,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作不了主,大量的精力消耗在本职以外的工作上,这种“万金油”的作风造成一个机构只能低效率运转。与荷兰的足球相比,不知中国足球上不去是否与此有关。
在国外不久,头发长了,通常情况下中国学生都是相互间理发。我为了体验一下国外理发的经验,去了一家理发馆。进门后,有三个理发师正给三位顾客理发,没有排队的,我就在一边等候。一会儿,三位顾客都理完了,其中一位理发师上前问我有没有预约,我回答没有,他说你必需预约后才能理发。令人不解的是尽管当时已没有任何顾客,而且还能多争一份钱的情况下,他也不破坏预约后才能理发的规矩,可见荷兰人的规矩已到了死板的地步。难怪国际法庭要设在荷兰的海牙。
荷兰人就是以这种认真、敬业、协作和规矩的工作生活态度,在上帝赐予的一块风调雨顺的土地上,创建了一个富裕、宁静、安全和美丽的国家。
朋友写的,帮忙帖上来。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0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