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疫情趋势及新形势下企业个人生存策略
文章目录
三谈疫情趋势及新形势下企业个人生存策略
笔者在疫情初发时曾经连续准确预测疫情走势,最早成功预测了国内新冠疫情两个主要节点——二月七日与二十一日,并成功预测高点在二月十日到十五日,全国主要地区疫情三月明朗,湖北四月明朗,以后进入点状散发阶段,但仍然可能面临阶段性爆发与范围性爆发,直到现在国内疫情走势完全符合我的预测。
同时,我又很早就提出了印度、孟加拉国、巴西、印尼、尼日利亚等第三世界人口大国的疫情发展决定了第三阶段世界疫情的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上述国家疫情依然在继续发展,并看不到抑制希望,所以,第三世界作为第三波疫情主战场已经确定。
第三世界应对疫情无力,一个唯一稍稍算好消息的是,新冠病毒对温度还是有点敏感的。
对这一点,我们也是直到目前依然无法完全确定的。
开始时我说过,疫情可能随着温度而好转,但因为此病已经成为流感状流行病(我在一月二十四日就认为此病将长期流行),所以秋冬会卷土重来,但在又一篇文章里,我根据泰国温度已经达到三十五度以上(这也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夏天温度),但依然宣布了紧急状态的情况,得出病毒对温度不敏感的结论。
但现在,我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疫情发展情况以及与同欧美疫情发展对比,认为温度对病毒还是有一定影响。
理由:泰国疫情比欧美早的多,但虽然疫情还在发展,但速度与欧美根本不能相比,又比如越南,已经好多天零新增了,老挝、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是好于预期,又比如印度,虽然印度的情况很糟,最近一段时间确诊也在快速增长,但那是现在真正开始检测了,印度很早就有病毒存在,居住环境又是极为糟糕,人口极度密集,但几个月下来依然还没有大规模爆发(迟早的事,这里讨论的是为何发展这么迟缓,欧美几乎是一个月就沦陷,按理人口如此密集的印度也早应该崩了),结论就是,温度对病毒有一定影响,虽然影响可能不是那么大。
而上述疫情发展缓慢国家,无一例外都在热带地区。
其实这个现象从常识来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热带地区气候极端,无论是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灭活病毒,前面文章已经科普过,不是说五十多度才能杀灭病毒,不等于低于五十多度的环境对病毒就无影响,阳光可以灭活一部分病毒,干燥飞沫,降低传染性),还是大雨(可带走空气中的飞沫与气溶胶,减少空气传播概率),加上较高的温度,温度越高,病毒的活性与传染力就越低,所以,热带地区确实不太适合新冠病毒的传播,泰国这个旅游国家最早出现疫情,到现在局势依然没有失控就可想而知了(难道他的控制力超过中国 ?),如果按照新冠在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国家的传播速度,印度一两个月前就崩了,这一点明确提示了新冠病毒在寒冷地区传播比炎热地区更快(感染率最高与死亡率最高的国家都在寒冷的北欧,热带国家数据大大好于寒带),另外,很多专家后来也提出了秋冬季疫情可能卷土重来的可能,这个前提就是夏季会对病毒有一定影响,不然,怎么叫卷土重来?
然而,温度对病毒有一定影响是一回事,第三世界对病毒应对乏力又是另一回事,传播慢不等于不传播,所以,笔者认为,第三世界一场大灾难的来临依然无法避免,第三世界的灾难也是整个世界的灾难,届时,中国就是一条挣扎在惊涛骇浪中的诺亚方舟,形势依然严峻。
所以,我的判断是灾难依然会来临,但可能比最坏的情况稍稍好一点(以前说过,最坏情况世界秩序崩溃,世界人口死亡五十亿,最好结果死亡数千万),至于国内,大概率还是守住,但入境控制将更严,而粮食还是会紧缺。
理由:国内粮食形势,其实粮食还是够吃的,但近年来受进口粮食冲击,很多地方土地大面积抛荒,据我所见,严重地区抛荒三分之一,可想而知,面临粮食危机、粮食涨价的时候这些抛荒地还是会利用起来,以前观赏用地也可临时用作粮食生产,加上粮食危机的话,浪费也会减少甚至杜绝,增收百分之二十,减少浪费百分之二十,这远远超过了国内所需,所以,实际上国内粮食还是够的。
但问题是,如果国际粮食危机(千分之一感染率社会就停摆了,百分之六十感染率还有多少人种地?)则国际粮价必然暴涨,我国肯定要大量出口,而且按照我们的以往态度,还要援助其他国家(三年饥荒时期国内饿死人还要大量援助阿尔巴尼亚与朝鲜),本来是够吃的,但顶不住支援别人,加上肯定有人屯粮炒作,届时,国内粮食供应还是紧张的。
当然,也只是紧张而已,只要国内的疫情不失控,肯定不会饿死人的,我觉得很大概率可能会恢复过去的粮票,定量供应。
按照我国2019年十三亿多斤粮食的产量,一个人差不多能分到一千斤,就算喂牲口去掉很大一部分,粮食也还是富裕的,只要不承担过多的国际义务。
国际情势不乐观,至于国内疫情,还是如同我二月份就预测的那样,点状散发,不排除阶段性爆发与范围性爆发(注意我这个预测早在二月十三日),而政府,将长期充当救火队员,国人们过去那种安逸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这次疫情经济暂时停摆导致几乎所有企业都遭受重创,但行业之间依然有差异,有的行业,比如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企业,因为硬需求,可能很快就能恢复,但是,长期来看,大型生产、流通企业会更快的转向人工智能,显著减少用工,极端的,甚至可以在无人情况下自动生产以满足特殊时期需求,所以,大型物资生产与流通将更快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另外一部分企业,主要是一些服务系行业,奢侈品行业等,比如餐饮住宿,影视业,很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陷入低迷,有的甚至会支持不下去而破产,以往那些以极尽奢华为特色的企业或者活动,会退潮。
还有一些行业,虽然受影响,业务会萎缩,但依然能顽强活着,但风光不再,大型零售业就是典型代表,在疫情以前,以大型百货为代表的大型零售业已经在网购与超市、仓储销售的夹击下苦苦支撑,事实上目前大城市很多大型百货店已经成为奢侈品陈列与观光场所,以后这种趋势会日益加剧,绝大多数人逛商场只是真的逛商场,绝大多数人群以后购物就只有网购、杂货铺与超市,大型百货将退出主要流通领域,从零售变成展览、体验。
这次疫情,也逼使企业经营策略自然发生重大甚至根本性改变,作为后现代化的大工业大流通时代,企业追求的就是效益,所以,高周转,低库存,快速流通,高速扩张,资金利用率达到极点,紧跟潮流,快速多变,这种企业,在以往都是成功的代表,但很明显,在全球的重大危机面前,一旦经济活动暂时性停摆,这些企业也是最先倒下的一批。
因此,无序扩张就是找死,以后的企业经营策略,也会从追求最大效益转向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适当追求效益,我可能竞争不过你,但我能熬死你。
企业改变了,以往的打工者也会相应改变,现在已经很明显了,全球经济活动收敛是大趋势,智能化自动化提升,一些行业萎缩或者消失,都将导致失业率增加,唯一一个好的消息,是农产品可能涨价,一些人可能返乡务农,让种田后继无人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扭转。
种田也是一种就业的选择,尽管是无奈的选择,就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来看,我觉得,提高生育率也未必是一种好事情,正常的国家,不依靠人口红利也能生存的很好,何况疫情之后,全球贸易量减少,需求下降,就业率降低,劳动人口长期过剩已经定局。
政府方面,应该尽快启动世界经济体系崩溃的应对预案,并且尽快对低收入群体发放补贴来刺激消费,没理由外国与港澳甚至我们援助的国家都发钱了,自己老百姓却无钱消费,百姓无钱消费,也就意味着内需不振,倒过来影响国内的民生企业。
以上判断,仅做参考。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