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有染——雅鲁藏眼中的鲜活比亚迪》(每晚7点更新)
文章目录
《与之有染——雅鲁藏眼中的鲜活比亚迪》连载001
谨以此书献给还在工作的、即将辞职的,已经离职的,等待入职或打算面试的与比亚迪曾经有染、打算有染的150万比亚迪同胞们!
楔子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计划写作此书时,我一直为这个问题苦恼,在我花费一周时间起草好写作大纲后,发现里面充满了太多针对我曾经为之工作五年的公司——比亚迪,在管理、制度、薪酬和激励体系、裙带关系、企业文化、家文化上等很多暗面的客观描述和议论,以及哀其不幸的写实抨击。
我在苦恼要不要把它们写出来,正如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我是否应该将我或有或无的裙带关系一一提及——尽管我从来没有利用这种裙带关系,获取不该得的利益。
反复斟酌最好和最后的后果,仔细掂量我的机会成本,以及是否对推荐我入职的恩人产生影响后,得出一个结论:推荐我的人只是推荐我,而且公司也鼓励员工推荐,并且我在比亚迪工作已经满三年以上。就算走了,他没有任何责任。这好比举荐人才,当公司发现此人实则是个废材,顶多是算遇人不淑,抑或伯乐相错了千里马。当然,比亚迪也喜欢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招聘应届生的方式,才不管你是千里马还是废材呢,毕竟成本控制和压榨才是硬道理!
我决定原原本本的还原加之细微之处的加工,以自己渺小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将近50万字的篇幅,为大家串起一个更客观更鲜活的比亚迪,从细节的生活中见微知著——这究竟是一家怎样的民营企业?它凭什么让巴菲特死心塌地的倾慕?它凭什么任意践踏员工的尊严,忽视全体员工的感受?它究竟会更加强大,还是即将明日黄花?
这年头道貌岸然诸如《新闻联播》的东西看多了,难免让人动不动起人肉之瘾。我甚至担心我写这本书是否会被起诉,我要写的有别于市场上出版的任何一本关于比亚迪或者王传福的传记。当然,这些书其实写得相当糟糕——对于一个明眼人来说。
在我写这本书之前,我也将这些诸如传记和管理日志的书籍一一阅读(一些精读,一些细读,一些纯粹只是翻翻,因为这些书角度不同、叙述方式不同,但写的内容千篇一律。加之我在公司的亲身体会,营养对我来说相对较少),并且在豆瓣、亚马逊、京东、当当等网站阅读了大量笔记、评论、读后感。有一个结论我毋庸置疑:只要在比亚迪工作一年以上,经受过比亚迪公司企业文化熏陶和洗礼的大多数普通员工和绝大部分管理人员,一定会形容这些书味同嚼蜡,看完一本后便可一通百通,拿去垫桌子了。
我想通过我过去五年,造化弄人的复杂生活经历——遭遇车祸,和公司吵架,反复被裁员等等,来还原一个真真实实的比亚迪,而不是市面上这些颂扬比亚迪的书籍中描述的所谓“真实比亚迪”。
当然,这些写作者本身无错,在比亚迪2010年到2011年没有陆续发生经销商退网门、汽车销售总经理离职、惨淡业绩以及2011年8月29日东窗事发的裁员门、2012年的一季度靠政府补贴才勉强盈利的惨不忍睹的季报、2012年5月26日深圳深夜飙车撞人案E6电池自燃事件,2012年6月全体18万员工降薪14等一系列事件时;当他们还沉浸在F3销量奇迹、业绩连年100增长、王传福2009年胡润榜中国首富、新能源汽车引领者、先行者、与奔驰合作发布腾势合资汽车品牌等等的光环下,谁不想为这家牛气哄哄(至少表面上看来)的公司及其掌舵者写一本希望流芳百世的传记,以期在空白的市场分得一杯羹。
我不清楚他们当中究竟有多少人,为他们写作的书走访过比亚迪,甚至采访过王传福。据我所知,王传福有一个非外国记者不接见的不成文规定。
当然,这在裁员门后被打破。
在我拜读过他们的书之后,才发现真实是多么重要,我甚至可以大言不惭的说,他们写的书的可读性,甚至比不上我曾经一个在比亚迪工作的一个同事奉命为比亚迪写的传记,虽然后来石沉大海,好歹他采访了每个事业部的总经理,不能完全真实,至少有血有肉。
但凡在比亚迪工作2年以上,愤怒或者温和而走的同事们,我想他们一定会认同我的接下来将近50万字连篇累牍对比亚迪的客观描述。
有心、有爱、有故事、有理想、有情感、有愤怒、有血、有肉、有灵魂。
请原谅我在部分章节,描述部分事件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违背了“客观描述”的原则,我不打算修改,我实在是太愤怒了,因为当时的情绪就是那样,那也是我在这一家公司最真实的感情流露。所以,敬请原谅!
很多比亚迪的员工们在主动或被动离开时,当中的一些人也会在百度比亚迪贴吧上,留下关于“告诉你一个真实比亚迪”的只言片语,以告诫那些即将来比亚迪的应届生们,从其他企业跳槽的职员们——入职有风险,签约需谨慎。
可惜百度比亚迪贴吧里充斥着太多的水军和鹰犬,很多同学没有机会看到那些帖子,导致大家都充满理想感和仪式感,义无反顾、前仆后继的来到比亚迪。
不过也没关系,只有经历了才更加深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为了经历过程而活着的。再者呢,比亚迪的薪酬对于刚刚入职的应届生来说,总体上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
当然了,这些都是公开的信息,我只是经过简单加工和整理,自然不会遭受起诉。看过有关比亚迪和王传福传记的人,应该都有所耳闻比亚迪似乎真有一个十分强悍的律师团队,我认为大家有必要在这样的认识后面备注一下:仅限知识产权。一个需要生存,还停留在借鉴和模仿基础上寻求成长的企业,这个律师团队就好比给产品披上的创新的外衣。为了生存,这就是必杀技,为了生存和活着,狗急了还跳墙呢。在其他方面所谓的律师团队,就不敢恭维了,只要你去看看他们的工号,一切不言自明。
本书信息最大的来源,是我在比亚迪公司的经历以及和同事们、工人们的谈话。由于造化弄人的生活经历,我的手机里、QQ上保持联系的人不少于500人。素材是不缺的,针对一些可能会给比亚迪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的问题,我会找尽可能多的人,最了解、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人进行核实,以确保它的来源不至于太离谱——在这里很多“不太离谱”的所谓谣言都是真相。
这么多年,比亚迪已经有意无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任何即将发布的坏消息都事先通过小道消息放出来,以试探员工的反应。反应不强烈的,或者只是一小部分人反应强烈的就直接发布;反应大的再缓缓,再反复通过小道消息流露出去,来试探员工的神经和底线。
最后形成“坏消息都是真的,好消息都是假的”共识。
因此,我文中涉及的很多“捕风捉影”的事情,很多应该都是真实的,只是我一时无法证明而已。要相信,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正如比亚迪裁员门发生后,新浪微博博主“比亚迪内幕”发布的那些消息也未必全是假的,私下我也跟她有过沟通,更是佐证了我的想法。
如果做到这些无法规避比亚迪仍然起诉我,我该怎么办?
凉拌。
我之前的计划是直接出版实体书,现在想想应该在网上贴一贴。
在比亚迪裁员门中,虽然我就是雅鲁藏,虽然比亚迪公司第一时间找到了我(暂时不考虑他们是否侵犯我的隐私)。公司高层考虑到我一些不幸的经历,总体上没有太为难我,毕竟这虽然是导火索,但我并非主观上有意,但并不代表我会对公司的做法感恩戴德,否则我也不会写这本书。
当“雅鲁藏”成为暴风眼,我有幸认识了几十家媒体的记者,在和《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等一些媒体记者聊天时,他们不无感叹:“比亚迪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并且为他们曾经给比亚迪写过很多歌功颂德的文章感到自惭形秽和唏嘘不已。
其实本无可厚非,内部人都不一定看到明白,更不用提外部人能够看的透彻。他们虽然也会经常接受比亚迪公司的邀请去参观,但除了看到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流水线装配管理流程,以及很多文过饰非的讲述,他们还能感受更真实的什么呢?
当然这也正常,有哪家企业会给参观者自揭其丑呢?
他们同时感叹市场上的传记写的太水,想到他们这批资深记者都一知半解,我认为我有必要写一本更加真实的关于比亚迪的书来。
获得他们的鼓励,我的信心更足了。
自然,我对写作的兴趣必不可少,在此之前我也写过六本未出版的小说进行写作练笔,并且在2010年5月22日在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组织的旅游发生车祸,女朋友截肢后,我也跟部门打了一场不下于15万字的笔仗。
兴趣坚定了我的毅力,车祸遭遇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就像比亚迪曾经推出的涡轮增压的发动机一样,怀揣着强劲的心,我上路了。现在来看,它的性能可能是不稳定的,但我的心持续强劲。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