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君子践言行【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学而2。13》)

  杨伯峻: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钱穆: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先生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详解:

  本章,子贡问君子的标准问题,希望得到一个静态的标准性定义,孔子却给出了一个当下实践性的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杨钱二师的解释,其意似乎“行在言先”,在心里没有说出来的就不是“言”了。其实平时常说的“心里话”也是“言”,“言”和是否说出来无关。这种强调说不说的逻辑,强调巧言令色,就是培养伪君子的最好温床。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其实,“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里的“之”是代指“其言”。原话是”先行其言而后从其言”。

  ——子贡,孔子最出名的学生之一,聪明而善辩,善于经商。在孔子心里,他和颜回是有区别的,主要分别在对道的理解上,从《论语》相关章节就不难明了。

  —— 行(hang2):。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棉袄,~几针,引申为连续贯穿,这种连续贯穿就是实践。

  ——言:不单指言论,更包括人的一切思想以及相应的行为;行其言:把他的言论、思想以及相应的实践行为连续贯穿,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只有“行其言”,才可能“一以贯之”;“一以贯之”等值于“行其言”,也就是实践。

  ——整部《论语》甚至全部孔学都是以道一以贯之的,也就是依道实践。一个没有依道实践的人,不可能成为君子,最多是个伪君子。

  ——道是孔子思想的主线。

  ——从:通纵,广泛,通过弘道和道德教化,扩大道的影响,从而发挥广大民众的力量;光“一以贯之”,而不能“从之”,不能使之广泛,那不过是小圈子甚至是个人的自渎,没有什么意义。

  然而,自从朱熹的注解被钦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后,朱熹就抽去《论语》和孔学以道一以贯之的主线,这就等于抽去《论语》和孔学的灵魂。

  这就是要害之所在。

  当《论语》和孔学被抽去灵魂以后,就任由君主随心所欲了,于是君主就将其作为维护自己专制統治的工具,因此“存天理,灭人欲”的愚民政策就出台了。

  目前严重的问题是:在学术界能够认清朱熹卑鄙目的的没有几个,大部分还在对他顶礼膜拜,引经据典的时候仍然离不开他,这就是孔子仍然受围攻和糟蹋的根本原因。

  当前主要任务是廓清朱熹布下的迷局,肃清其流毒,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孔学。

  本章孔子用动态的概念定义君子,指出君子是在实践中存在,离开实践就没有君子——君子践言行。

  译文:

  子贡问如何成为君子,孔子说:“君子先使自己的言论、思想以及相应的行为以道一以贯之,然后再使之在民众中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