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天上的九头鸟,地上的湘西佬”,湘西人既然可以和九头鸟并列,不用说是极不好惹的。珠江三角洲乃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民工纷纷南下,于是广东鱼龙混杂。广东人有二惧,一惧湖南人,二惧四川人。湖南人爱打架,四川人爱罢工,这两样都对厂家十分不利,于是不少厂家明文规定,不招收湖南民工,一时间湘西人名声大噪,威震南国。或曰:“兄弟在哪高就?”答曰:“湘西。”问者大惊:“啊,土匪的故乡!”遂肃然起敬。
  
   湘西素为土匪之乡,裤裆高的小孩也敢称王称霸。湘西历代都有剿匪史,无奈剿之不尽,越剿越多,成为政府一大心病。豪杰出绿林,光清末民国年间,便出了二三十位名动一方的大侠,像神腿杜心武、武术作家向恺然(平江不肖生),便是湘西的杰出代表。而后改革春风吹到这里,一条焦柳铁路横贯湘西,于是山林里少了剪径之辈,人们也便安居乐业、匪性大减了。然则要想在湘西行走江湖,不练点武功实在不行。
  
   俺小时侯伶俐无比,翻墙爬树上山下河无所不精。两米多高的围墙,哧溜一下便过去了。幼时门前是一条木桥,洪水过后桥被冲走,要到对岸去得划木排或者游泳。那时那个厉害啊,一个猛子扎进河里去,冒出来时人已经在河对岸了。儿时崇拜霍元甲,父亲是军人,没事时便指点我舞枪弄棒,论打架,同龄人两三个联手都不是我对手,再加上自己是当地的纨绔子弟,着实威风。后来不幸上了高中,误入歧途好多年,功夫逐渐荒废了。那些枪打鬼便个个像练了如来神掌,开始盛气凌人起来。我们这里是侗族苗族聚居区,重武轻文,手底下有些真实功夫的,可着实不少。
  
   湘西武功可粗略分为两种。一是硬功,我有个朋友名叫梁明勇,人如其名,力大无穷,一担桔子一百八十多斤,那家伙挑起来飞也似的只顾走;另外一个朋友比我小着一岁,有个匪号叫做“草鞋老者”,此君皮坚肉厚,能单掌断砖单指断瓦,其五指如钢,吃核桃时两指一捏就碎了,令人咋舌。这类人物的特点是威猛无铸,发起怒来一巴掌能扇你到夏威夷去。
  
   第二是软功,这是土话,搬到书上应该叫做“四两拨千斤”或“沾衣十八跌”。此功尽量避免硬碰硬,讲究的是技巧。下分旁支,有一支叫做障眼法,打个比方说先一拳向对方面门击去,跟着一腿扫出攻向他下盘,对方必然先防那一拳,那就着了道儿。后面那一腿须得力道十足,踢实了,对方扑的便倒,屡试不爽。当然,这只是一个概说,个中还有甚多细节,需要大家灵活运用。——其次还有摔跤,摔跤大家想必都熟悉,李逵那么凶狠的人物,栽到了燕青手里那也是服服帖贴。碰上这些使软功的人,最吃亏的就是长太高,比如说腾讯社区金庸茶社的斑竹梧桐深院,电线杆一般,一看就知道不是打架的料,这么瘦瘦高高的,人家随便伸腿一撩就倒了,一米八三有什么用?
  
   湘西武功都是土生土长,然后经过不断演变进化而成。写到这里了,耳麦里正响起周杰伦的声音,《双截棍》里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想要去河南嵩山学那少林跟武当……”忽的想起一件好笑的事来,有个朋友到衡山某武术馆学了一年武功,回来被他老弟一脚就踢翻了。此君羞愧难当,爬起来大骂外地武功都是花拳绣腿,嘴里的“恩师”也变成了“茅山道士”。他老弟那一脚踢得意义重大,于是这位异地投师的同胞便有了个讽刺意味十足的外号“竹寨一腿”,不明真相之人,还以为他只有一只脚。
  
   湘西武功讲究循循渐进花样翻新,数年前曾见一大群人驻足观看一老者练迷踪拳。那老者站在晒谷坪上,红光满面俨若世外高人。只见他摇摇晃晃,步法奇特快而繁乱仿佛在走泰山十八盘,然则举手投足之间又有少林醉棍遗风。大家看得入神,以为他科学练武节省体力,正要大声叫好,却不料那老者一个踉跄,一个倒栽葱跌入池塘里去了。众人吃了一惊,一起抢上将他救起,原来这老者喝高了。
  
   暑假期间,一个朋友大概是脑壳进了水银,忽然口口声声的宣称自己得了燕子李三的真传,并给我们表演轻功上墙绝技。不料失足踏断砖墙一块,一个筋斗跌下来摔得鼻青脸肿,燕子李三一世威名顿时付之流水。我想倘若燕子李三在世的话,看到这副情景定然被他气得呕血不止既而揍得他照样呕血不止……